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60章 罢了 (第2/2页)
隔着篱笆,冲着这一行陌生人汪汪地叫。 有几户人家,还可以看到有妇人蹲在院子的菜圃里清理杂草。 偶尔有几只蝴蝶飞过,引得孩子们追逐嬉戏。 也有妇人是坐在门口的荫凉处,一边看着四处乱跑的孩子,一边熟练地织着毛衣,手上的针线在空气中舞动,如同飞蝶穿花。 还有老人坐在村子的树荫下,轻轻摇动着扇子,给围在身边的孩子们,讲述着故事。 身处如此安宁祥和的村寨,几乎能让人忘掉外面战乱仍频,叛贼四起。 李明跟在众人后面,远远经过时,还能隐隐听到老人在讲着什么: “冯君侯拔剑高呼:吾之大旗,就竖此处,不退半步!贼至,吾便提这三尺剑,与贼同归于尽。北伐以来,吾从未闻军中有大将殉国者,若有,请自永始!” “但见贼军一齐拥至,冯侯披甲骑马,手持倚天剑,寒光乍起,手起剑落,衣甲平过,贼子血如涌泉,老夫紧随冯侯之后,杀退众贼军将,直透重围……” “哇!” 只听得众孩童忍不住地发出惊呼,皆是露出仰慕崇拜之色。 路过的李明身子略略一顿,脚步就是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心下疑云顿起: 那冯某人,当真如此厉害? 冯某人在街亭一战激励军士之言,早已是传遍天下。 不得不说,任谁听到这个话,都会气血翻涌,意欲长呼。…. 而李明的姊夫是从南乡出来的,平日的言语中,对冯某人的推崇,自然也是无以复加。 不过这么多年以来,他对自己那个武夫姊夫一直有所偏见, 更别说蜀地李家有不少人,视冯某人如恶鬼猛兽。 所以李明从来不相信他对冯大司马的评价。 冯某人的武略肯定是少有敌手,这个不用怀疑。 冯某人带兵多年,征战沙场,从无一败,这个也是事实。 真要说身上没有武艺,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不要说什么轻摇羽扇,坐镇帅帐,就能运筹帷幄,决胜阵前的屁话。 这年头,书生都是佩剑行走江湖的。 常年领军四处征战,要是没有一副铁打的身体,哪能吃得消? 更别说冯某人可不是决战千里之外,而是率军转战万里。 但如果真的如那老卒所言,披铁甲,举倚天,冲阵杀敌如摧枯折腐,丝毫不逊五虎上将…… 李明不禁就是有些恍惚,眼前似乎闪过一个人影。 凉州考课,同时也是大汉的首届考课,开创了大汉选拔人才的先河。 李明在那一次的考课中,以优秀成绩的毕业。 而那一次考课的主考官,正是冯某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但冯某人站在高台上,俯视诸多学子。 他的身后,立着刻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石壁。 这一幕,特别是那道身影,让他这么多年来一直记忆犹新。 那道身影,是那么地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甚至让人升起一股不可抗拒的无力感: 山门子弟,难道真的就可以这么文武皆备到为所欲为的地步? 身为蜀地李氏子弟,面对李氏眼下的境地,要说对冯某人没有一点怨恨,那是不可能的。 更别说自己的阿姊,被迫嫁给了一介武夫。 换成以前,这等武夫,莫说是娶阿姊,能见到阿姊一面,说上几句话,就算是祖坟冒青烟。 更别说让阿姊给他生儿育女。 只是每每想起冯某人,那个笼罩在世家大族头顶上永不散去的阴影,李明又是有些心悸不已,泄气不已,甚至绝望不已。 李氏或许还能有机会再起来,但那又如何? 也不过是按冯某人指定的道路起来的。 这简直就是从根子上,断绝了世家大族的心气。 世家大族想要复昔日之盛,除非,除非,再来一次天地翻覆,刘汉不兴。 只是一想到如今的天下,还有季汉境内的林林种种,李明又是摇头苦笑。 世家子弟在世人眼中,或许可谓英才尽出。 但比起能逆转天下大势的山门子弟,却又是逊色许多。 如何能与之争锋? 想到这里,李明暗叹了一口气: 罢了罢了,这等关系到天下走向的大事,本也轮不到自己cao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