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67章 试探和布局 (第2/2页)
人不但有大志,而且还有大才,为人疏通亮达,故而才与之多有往来。” “哦?”杜预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能让叔子这般盛赞者,想必此人当不是一般人,若是有机会,我倒是想要结识一番。” 虽说羊祜的身份有些尴尬,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不但学问过人,而且德量亦同样过人。 如果此人真能当得起他的这般称赞,自然值得结交一番。 这时,冯二郎似乎也是多有感叹: “确实,世间被风评所害之人,多矣。” 就像大人那样,唉! 听到这个话,羊祜就是一击掌,欣慰道: “若是士治知道二位之言,想必定会引二位贤兄为知己。” “士治?” “士治乃彼字,此人姓王,名,乃弘农湖县人士,家世颇为不凡,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 说了王的出身,羊祜又看了一眼冯二郎。 杜预注意到了羊祜的小动作,心头一动。 今日叔子一再提起他的这位友人,恐怕别有深意。 福至心灵,他突然问道: “莫不成那王也在这里?” “元凯好心思,没错,他早就有心想要结识元凯和伯阳,所以得知我欲给元凯饯行,这才把这个雅间让给了我。” 杜预闻言,突然指了指羊祜,笑骂道: “我算是明白了,叔子你今日说是想给我饯行,实则是欲引见王,是也不是?” 羊祜连忙对着杜预拱手,半是认真半是道歉地解释: “今日是真的要为元凯饯行,引见王士治,只是顺便,若是伯阳与元凯不愿意见他,那我回绝了他就是。” 闻言,杜预转头看向冯二公子。 “世代二千石的弘农王氏?”冯二公子的神色有些玩味,“叔子你说的那个王,是不是伪魏前凉州刺史徐邈之婿?” 在徐邈出任凉州刺史的期间,大汉正好收复凉州,眼见守住凉州无望,徐邈在绝望中自缢身亡。 冯二公子为何记得这个事? 因为他叫冯令。 这个令,正是来自令居的令。 令居地处湟水,地处通向河西的要冲。 河西尚未纳入大汉版图前,霍嫖姚曾领军驻于此,防范匈奴。 十几年前,自家大人也曾驻守在那里,顺便经营凉州,这才有了后来的赵老将军领军一路轻松地收复凉州。 自己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生,所以才取了这个令字。 所以对凉州的那段故事,自然也就比别人多了解一些。 “正是,”羊祜点头,“因为王士治年少时名声在乡里不佳,再加上又不修品行。” “且其为人过于清峻,少有人能与之相善,更重要的是,是他乃徐邈之婿。” “正是有这些关系,”羊祜苦笑,“所以就算他再怎么有才,也无法得到举荐。” 弘农属于河南。 河南又算是大汉最新的收复之地,地处汉魏交界。 地方学堂尚不完备,想要入仕或者进入学院,只能是通过举荐。 更别说徐邈自杀,还与当朝权臣冯大司马有那么一点点关系。 没有人愿意为了得罪冯大司马的危险――就算是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不行――去举荐一个名声不佳浪荡子,还是个性格差劲的浪荡子。 “这倒是意思了,这样的人,居然还能让叔子如此极力引见,看来不见是不行了。” 冯二郎反而是笑了出来,“那就烦请叔子请他出来一见吧。” 弘农王氏,也算得上是一个世家了。 不过冯二郎心里清楚,对方如此费尽心机的想要接近自己,其实真正的最终目的,恐怕还是自家大人。 只是现在的大人,可不是区区一个弘农王氏想求见就能见到的。 所以对方,这才把主意打到自己身上。 羊叔子一听,顿时大喜: “伯阳且暂等,我去去就来。” 说完,起身出门。 不一会儿,去而复返的羊叔子带着一个人进入雅间内。 来人一进来,就深深地行了大礼: “,见过冯郎君,见过杜郎君。” 看清了来人模样,饶是冯二郎早有想法,也是禁不住地与杜预面面相觑。 这位王公子,居然……居然是一个中年大叔? 甚至看上去,年纪可能比自家大人还要大一些? 这一下,轮到冯杜二人有些尴尬了,连忙站起来: “咳,王郎……王公子,请坐。” 这王郎君是叫不出口了,只能称之为公子。 王似乎也知道二人心里的想法,谦让坐下后,说道: “曾闻,皇家大学院有学训:学无前后,达者为先。虽痴长年岁,却是学后于两位郎君,若是不弃,两位可与叔子一样,唤我为士治。” 两人闻言,不禁又是看向羊叔子。 也不知道你们两人最开始认识的时候,你是怎么把这个“士治”喊出口的? 杜预咳了一下,终于还是首先出声问道: “据叔子所言,士……士治欲有志于学院?” 看到杜预有些迟疑的神色,王坦然问道: “杜郎君可是觉得年纪太大,有些迟了?” 杜预一听,连忙摆手: “自然不是。百里奚七十多岁才被秦穆公任为相国,佐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太公望亦是七十二岁才被周文王请出山,最后兴周八百年。” “士治正值壮年,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我听叔子说,士治年少时颇为,呃,颇为不拘小节,谁知现在看来,却是与传闻大不一样。” 王听到这个话,叹了一口气: “其实叔子说得没错,我在乡里确实没有什么好名声,早些年因为家族的关系,我还曾被征僻为河东从事,可惜又与同僚不和。” 说着,苦笑了一下,“再后来,伪魏日衰,大汉日兴,我亦不愿与那些同僚虚与委蛇,于是干脆辞官回家。” 听到这个话,冯二郎认真地看了一眼王。 得亏你辞得早,若不然,今日又何须如此费劲? 说不得在河东时就能见到大人…… 王只觉得冯二郎的目光有些古怪,但也没有太过注意,只是继续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