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37章 大户人家 (第1/2页)
天色越发昏暗。 才刚过申时三刻下午四五点钟,天已经黑得看不清面目。 休息站里面,又多了几个人,都是过路的商旅。有走亲访友,也有做买卖的。 一个中年农妇背着背篓,来到休息站。 她站了会,看到有人出来,才敢怯生生地问道“这里收货吗” 她口音很重。 王麻子扫了眼她的背篓,用稻草盖着,看不清里面装的是什么。 “收啊你背的是什么。” 农妇小心翼翼放下背篓,拿开稻草,露出里面的物什。 王麻子凑上去,咦,没想到竟然是新鲜的黑木耳,还有晒干的香菇。 “这黑木耳哪来的” 农妇很紧张,呐呐不言。 王麻子这才意识到农妇有些怕他,可能也是因为不大听得懂官话的原因。 “王先生,你出来一下。” 王老童生听到呼喊,从里面跑出来。 “什么事什么事” “问问她,这木耳哪里采的,还有吗下次能不能别采木耳,直接把长了木耳的木头给搬来,价钱好商量。” 王老童生得了吩咐,用方言同农妇交流。 听着熟悉的方言,农妇果然放松了一些。 二人你来我往,说了好一会。 王老童生打听清楚况,“木耳是山上采的,野生。你要连木头也搬来,那木耳恐怕活不成。她说了,周围就她们那山沟沟产野生木耳,别地方都不行。你给多少钱收” 王麻子很果断,“这木耳不错,我也不让她吃亏。按照市场价,每斤再添三文钱。这些晒干的香菇,我都要了。也按照市场价收。” 王老童生和农妇交流,农妇露出惊喜的表。 她显然没想到,休息站的价格如此公道。难怪山那边的村民都说有好东西,别拿到乡里,拿到休息站,价格更好。 虽然要走好远好远的路,差不多要走一天,才能走到休息站。 谁让他们村子在山沟沟里头,出来一趟,极不容易。 不过只要这些山货能卖上好价钱,别说走一天,就是走两天也值得。 过了称,付了钱,农妇就准备返回。 王麻子对王老童生说道“问问她,那么远,能赶回去吗走夜路那么危险,她一个女人恐怕不行啊。我们后院有大通铺,还有汤,一晚上只要一文钱。你问她要不要住” 王老童生笑了起来。 王麻子平里看起来精明算计,又有点凶,其实为人很心善。遇到像农妇这样的穷苦人,都会尽量给对方一点方便。 王老童生将王麻子的意思转达给农妇。 农妇犹豫,说了一串的话。 王老童生给王麻子翻译,“她要赶着去买药。” “有方子吗我们这里常备药材,问她要方子抓药,市场价,童叟无欺。你告诉她,我们这里还杂货铺,针头线脑,油盐酱醋茶都有卖。外面这么冷,干脆叫她进来得了。” 农妇得知休息站就能抓药,显然很意外。 她战战兢兢,跟随王老童生走进休息站 屋里暖和得,让她第一回感受到什么是冬的温暖。 休息站内,果然有个小小杂货铺,什么都有得卖。 王麻子将农妇交给王老童生后,就不管了。 他提着一背篓的木耳和干香菇,朝厨房走去。 大堂内,有客商看到木耳,心中欢喜。 “老板,来份炒木耳,用肥炒,多搁点油。” “好嘞你先等会,这木耳还没洗过。” “行啊你慢慢弄,我们不着急。” 天色黑了下来。 收费站和休息站都挂上了灯笼,照着路面。 黎大山本以为,不会再有车马经过。 没想到,远远的就听见哒哒哒的声音,有马车从洛州方向过来。听响动,还不止一匹马。 车队近了。 并不是黎大山想象中的商队。 看车马,看人头,像是大户人家出行。 不管是商队,还是大户人家。只要走车马,就得交过路费。 黎大山尽职尽责的做着登记。 对方管事下了马车,交了过路费,问道“休息站里面可有上房” 黎大山愣了下,冲休息站方向大叫一声,“王麻子,有人住店。” 王麻子急匆匆跑出来,“客官住店” 管事板着脸,不动声色的拿捏着姿态,“可有上房” “有有有。我们这里的上房分两种,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