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八章 大仪 (第2/3页)
中,水路纵横,山谷密集,哪里来的骑兵作战的环境。 所以,他对骑兵战术,不能说不了解,但毕竟没有真正地和骑兵兵团交过手,听到年尧的话后,他也不由得有些讪讪。 摄政王伸手,拍了拍自己的额头, 道: “如此说来,我大楚,岂不是永无和燕人野战争锋之日?” 年尧马上道: “非也,王上,自王上平定局面以来,王上已经在皇族禁军之中培养马队,虽说我大楚的马,不如燕人的高大,但调教得当的话,也能当一用; 依奴才之见,我大楚一,得和乾国那般,继续扩招骑兵,继续训练;二,对外,则以稳扎稳打地方式为主,避燕人之锋芒; 三,真要打,也可以,但必须得择天时地利人和三项之二,方可出击。” 熊廷山叹了口气,道:“皇兄,我觉得年尧这奴才说得对,他大燕劳师远征,打我镇南关,得横跨整个晋地。 我大楚以逸待劳,不妨就在镇南关那儿,和他磨一磨,看他燕人,打算在镇南关下填多少条人命,咱奉陪就是。 待得燕人疲敝,我大楚再伺机而动。 要知道,那位燕皇一直传闻身子骨不太好,而皇兄你,还年轻。” 摄政王点点头,其实,他心里,早就有方略了,先前,只不过是让自己麾下最信任的两员大将“开诚布公”一下。 尤其是,自己的这个五弟,一直想着去前线领兵,摄政王是信任这个五弟不会谋反的,要谋反,人家早就可以动手了,没必要先投诚再转身造反。 但他担心的,是自己五弟会自傲轻敌,也担心自己接下来的安排会让其心生芥蒂,故而才特意看着舞姬跳舞,等年尧过来,与五弟说一说。 身为楚国暂时有实无名的皇帝,不,确切地说,往上数好几代楚国皇帝,都需要有这种长袖善舞的能力,以便维持这种楚国共生的政治形态。 其实,如果撇开镇北侯府这种存在,楚人在这种政治生态上其实做得是东方四大国之中最好的。 乾国国内士大夫阶层编织出了一层层的网,不仅仅包裹进了武将,也将官家也一同包进去了,就是如今那位乾国官家,也是靠着燕人上次南下,算是帮忙将那个网撕开了一个口子,他才能有所作为,一举罢免了几位相公,开始真正意义上地掌权。 晋国就不用说了,晋国皇室在燕京住的是晋王府,而司徒家在颖都,则住的是成亲王府。 都是投降者,皇室正统的待遇居然还没自己名义手底下的一个诸侯来得高。 燕国,就是在走钢丝,自己喂养出了镇北侯府这个庞然大物,若非匪夷所思的那铁三角关系,现在的燕国可能不是在忙着对外开拓,而是在忙着内战了。 “年尧。” “奴才在。” “你即刻启程,去镇南关,重新布置和完善防务。” “奴才遵旨。” “五弟。” “臣弟在。” “你留在京中,抓紧将手中的那支兵马训练好,另外,过不了多久,各路兵马会汇聚于郢都,也都由你来调理。 必要时刻,你需要北上。” “臣弟遵旨。” “不要怪哥哥不给你机会,而是这种事,哥哥我想求稳。” 年尧的能力,摄政王是清楚的; 另外还有一点,在面对田无镜时,年尧没有丝毫当初在平定诸皇子叛乱时的不可一世,而是从一而终地………怂。 这是令摄政王最为放心的一点。 “三天后,朕将举行大仪。” 所谓大仪,是楚国的一种传统。 楚国内的贵族,分为七等,大仪,则是楚皇召开的,前三等贵族聚集在一起的议事。 先前,摄政王平定诸位兄弟叛乱后,曾举行过一场大仪,就是在这场大仪上,他确定了自己楚国皇族正统的身份。 “咱们先动起来,再慢慢看,燕人这次,到底打算下多少血本,朕之前和诸位臣工商议的结果,是燕人在灭晋之后五年内,应该不会再行大战,现在,看来那位燕国皇帝,又想赌了。 真是个……疯子。” 摄政王伸手, 将手中剩余的干果洒落在了地上, 道;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 燕国将要伐楚,这个消息,被封锁压制住了。 当然,想要永久隐瞒,是不可能的,一是没这个可能,二也是没这个必要。 战事一起,兵卒开拔,能瞒得过谁? 真全都瞒住了,谁去打仗? 眼下的封锁消息,只是为了给政局一个平稳的过度时间,以让朝廷得以从容地布置和安排。 三日后, 郢都皇宫内的金凤殿, 摄政王坐在龙椅上, 在其下方,坐着六十余位贵族。 里面,老人和中年人,各占一半。 楚国的政治习惯,朝廷内,有一半的官位,其实就是贵族们的囊中物,非有对等贵族身份者,不得担当此任,有些官职,甚至成了某家贵族的世袭传承。 大殿中央,燃着一排火把。 相传当年楚侯和麾下封臣们每次议事,都是以火把为引,大家团坐一圈,所以,这个仪式,一直传承了下来。 其实,各大贵族族长,只要没有特殊情况的,基本都会在郢都任职,就是有一些因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