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三章 封侯 (第2/4页)
让朝堂大佬们一下子陷入了一种,老钟相公说的话,才是对的的观点。 至少, 眼下不适合北伐。 至于楚国, 楚国就靠自己吧,看样子,是能挺住的吧? 彼时, 镇南关还在楚人手中,郑伯爷已经坐船顺着望江向南入楚了; 但从整体旁观者视角来看,燕楚之战的战局,还在镇南关一线,这证明楚人还是很能扛的,那就不急了。 也因此,选帅的迫切性,又降低了。 倒不是尸位素餐,人浮于事,而是乾国,实在是很难找到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帅之材。 最后, 慢慢腾腾地, 还是下了一道旨意,让钟文勉暂代老钟相公的位置,同时叮嘱姚子詹这个三边都督,控制好后勤,防止钟文勉立功心切一意孤行。 而另一边, 一直等不到来自朝廷回复的钟文勉,颇有一种心灰意懒的意思,总觉得自己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这一腔热血,终究是错付了。 然后,在某一日,他点了三千骑,向北。 早些时候, 钟天朗常常会带着乾国骑兵北上,袭击一下燕人的军寨,打劫一下商队什么的,一方面是因为他年少气盛,另一方面是因为乾国确实需要这些胜利来提振士气; 哪怕,这些小小的“大捷”对整个局面,并没有什么影响。 但现在,钟天朗自从当上驸马爷之后,早就不干这种事儿了,昔日曾追杀过郑伯爷的银枪少年郎,也已经变得沉稳了很多,开始关注于军中俗务,以练兵磨阵为主。 再加上钟文道临死前的遗言,让钟天朗将心中的傲气暂时放下,不再像以前那般整天想着北伐用兵,总之,就是成熟了。 而他的叔叔, 却接替了他的位置。 但钟文勉的运气,是真的有点差。 因为就在那一日, 大燕大皇子姬无疆,也亲领了五千骑出来,目的是为了主动挑衅,给乾人施压,用胁迫的姿态迫使乾人动歪脑筋。 两国交锋,真正有底气的一方,才懒得去做一些小动作,而姬无疆明白,此时的大燕,在这处战场上,恰恰是没底气的一方。 大燕主力,数十万铁骑,全都在晋东,国内,今年旱灾极为严重。 所以, 对于南边,对于乾国,能不大打,就不大打,小小地搞搞摩擦,制造制造紧张氛围,让乾人收拢起火中取栗之心即可。 或许, 冥冥之中,是真的有这种气运的; 这就像是郑伯爷常常调侃的那种拿着主角模版的男人。 在那一天, 在那个晚上, 在那片林子外, 大皇子率领的燕军骑兵,和钟文勉率领的乾国骑兵, 相遇了。 本来,两方骑兵相遇,打不过,逃,是大概率能逃得了的,无非是往自家方向逃,对面,也不敢过分深入去追。 谁料得, 燕军这边是分成了三个部分在行军。 钟文勉以为自己碰到了软柿子,仗着兵力优势,想要一口气将这支燕军吃掉,然后,他就被大皇子给包围了。 这支乾国骑兵的素质,其实是不错的。 在钟文勉见势不对,下令突围后,依旧有一千多骑杀了出来。 但唯独钟文勉,被骑着貔貅的大皇子直接盯上。 很荒谬, 很像戏文里的一幕, 但现实,往往比戏,更像戏。 大皇子骑着貔貅,手持长刀,冲入企图突围的乾军之中,对着钟文勉,就是一刀下去。 钟文勉则是一枪刺中大皇子,他的功夫,其实也不俗; 但,钟文勉到底年岁大了,武夫的困境就在于,拳怕少壮,当你年迈之后,自身气血,也会必不可免地下滑。 钟文勉的枪,穿透了大皇子的甲胄,刺伤了大皇子,但却没能将大皇子给顶开,长枪长度上的优势,没能成功体现出来。 反倒是大皇子胯下的貔貅,猛力一扑,压倒了钟文勉胯下的良驹。 大皇子趁势,一刀,捅入钟文勉的胸口,而后,一搅。 干脆利索地,结果掉了钟文勉的命。 随即, 大皇子气血一滞, 昏厥了过去。 突围出去的乾军见主将战死,马上反杀过来,想要抢夺钟文勉的尸体。 燕军这边见自家大皇子受伤昏了过去,马上有人将大皇子带上,同时,将钟文勉的尸身也带上,全军交替掩护,不打了,往回撤。 所以, 这一仗, 乾人胜了,却一点都不像是个胜利者; 燕军败退, 但这败得, 倒是收获颇丰。 四年前,燕军南下攻乾,或被抓或投降而来的乾国官兵,也有不少,其中,就有人是见过钟文勉的。 许文祖见大皇子为了杀这个人竟然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马上请乾国降人出身的人来认尸首。 很快, 钟文勉的身份“水落石出”。 钟文道的亲弟弟, 西军上一代明面上的二号人物, 被斩杀! 大功, 大功! 许文祖马上起草折子,为大皇子向朝廷请功。 他深知这位大皇子一直没能完全走出当初望江之败的阴霾,所以渴望每次立功赎罪的机会。 只是,这折子还没写完呢; 新的一则消息来到了。 乾国来三边宣旨的钦差,没能找到钟文勉,那册封其暂代三边主帅的圣旨,自然也就宣读不出来了。 但, 实则这道旨意从乾国中枢发出去后,在上京城内,其实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隐藏在上京城内的燕国密谍司,马上将这一则情报送了回去。 乾国三边统帅换人,无论是否是暂代的,都是紧急军情。 然后, 许文祖忽然发现, 大皇子斩的敌将, 直接从敌方的一个将领变成了敌方的主帅…… 许文祖犹豫了一下, 最后还是以“大皇子阵前斩杀乾国三边主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