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章 大秦好哥哥和人才输出库 (第1/2页)
陈首明没有让左乐等太多时间,在拿到剧本的半个星期后,给予了答复。 同意出演商鞅。 第一男主定下,左乐马上根据陈首明的戏路风格来征选秦孝公的演员人选,最终选定了侯永。 就如秦孝公的两个人选,一个偏质朴仁厚,一个偏威严刚毅,王飞和陈首明这两个有望饰演商鞅的演员也有不同风格。 王飞身上的儒雅气质颇浓,有古之先贤君子之风。 而陈首明擅长饰演上位者,养成了一些强硬严肃的气势,比较适合商鞅强力推动变法的秦国第一权臣身份。 当然,这只是形象气质问题,以他们这些老演员的功底,完全可以演出左乐需要角色的另一面。 但话又说回来,演员本身形象贴近角色某部分,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剧组整体对角色的塑造。 比如,剧本原定人物情节安排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向演员本身靠近,以求角色和演员更好的融为一体。 陈首明更擅长演大人物,那么剧中商鞅权臣的点就会随之放大。 与此同时,秦孝公的风格也要改变,商鞅强硬激进,那么他就得温和包容。 如此,双男主一刚一柔,才能产生良性互补,所以左乐才会选侯永,他完全可以用自己温厚的风格兜住陈首明。 反观张瑞金,和陈道明都是帝王大人物专业户,本身气质风格也偏硬朗强势,他如果出演秦孝公,显得和商鞅有点针尖对麦芒的意思。 的双男主之争,陈首明和侯永笑到了最后。 不过另外两位也不算完全的失败者。 张瑞金老师,左乐邀请其出演了男三号赢虔,王飞则饰演韩相申不害。 赢虔,剧中为秦献公长子,秦孝公和赢莹玉的大哥,也是剧中的“大反派”之一。 然而这个大反派,从剧中的表现来说,并不让观众愤恨,哪怕商鞅的死和他有直接间接的关系,观众也选择理解。 这和赢虔的出彩人设关系很大。 根据剧情,秦献公在河西之战中重伤待死,临死之前,打算选定秦国的下一个继承人。 秦献公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赢虔和嬴渠梁。 赢虔是长子,又是军中主将,屡立战功,在秦军中威望很高,背后还有很多秦国老士族支持,明面赢率很高。 嬴渠梁是次子,各方面的资历都比不上大哥,但是他有仁义之心,很受老兵和秦国百姓的尊重。 而且,嬴渠梁有长远眼光,对秦国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划,心态城府也很稳重。 反观赢虔,性格鲁莽,脾气火爆,只会打仗,不吝惜民生兵卒,这样的人当上了秦国之主,秦国就算不被人灭,也会越发的穷困。 所以秦献公力主次子上位,甚至为防赢虔作乱,逼迫长子在自己面前断指立誓,然后把血书留给嬴渠梁,可以用来抑制赢虔。 要是换一个人,被自己亲爹这么偏心对待,心里也难免对弟弟心生怨气。 但是赢虔没有,在秦献公去世之后,力撑秦孝公,有人断发支持他上位,被他当庭驳斥,甚至要血溅对方以示对新任秦君。 之后,秦孝公各种命令,赢虔也是弟弟指哪他打哪。 商鞅入秦变法,秦虔也是在弟弟的授意下,第一个跳出来支持,不惜带头和老世族死磕。 简直是感动战国的…… 然而赢虔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却因太子犯错被商鞅鞭打,割去了鼻子。 当然,这里面商鞅也有自己的难处,当时局势紧张,民怨沸腾,不罚不足以平民愤。 正好又赶上秦孝公当时不在都城,他一个大臣又不好对太子下手,只能推太子太傅的赢虔出来挡锅。 当然商鞅也不是没错,当时赢虔宁愿以死谢罪,但是商鞅非得坚持律法,处以劓刑。 劓刑,也就是割鼻子,这个刑罚是有羞辱之意,对犯人处以人格摧残。 作为秦国重臣、秦君之兄、宗室之长,赢虔遭受如此之刑,无异于奇耻大辱,也让他彻底恨上了商鞅。 不过他也明白,秦国变法如火如荼,自己动不了商鞅,所以选择蛰伏,静待时机。 赢虔的想法所有人都知道,老太后为了大局,甚至要请家法处死长子,以绝后患,好在赢虔聪明,诈死逃过一劫。 亲爹逼自己断指,亲弟弟间接的害自己无颜面人,亲娘要弄死自己,亲meimei后来也因故要杀他。 惨不惨? 太惨了! 但就是这样,赢虔也没有黑化,他对付商鞅虽然使了一些计策,但都是阳谋或者趁势而为,从来没有背地下阴招。 最重要的是,赢虔报仇,只针对商鞅本人,不攻击对秦国有益处的秦法。 甚至还多次商鞅的功劳,可惜仇怨太深,无法和解。 赢虔的光明正大,连被他置于死地的商鞅都为之佩服。 从某种意义上讲,两人都谈不上对错,只是站在个自立场行事,以至观众谈及这位“反派”,也只是叹息命运弄人,很少对这个角色不满。 一个反派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很难得的了……… 至于王飞饰演的申不害,设定是商鞅的好友,都有变法强国、实施抱负的信念,于是也是做了一个约定,把“法”的火种留给世人。 商鞅在秦国变法,申不害则去了韩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可惜韩国太弱,上限太低,又处四战之地,最后差点被魏国灭国,申不害的变法也宣告失败。 很多人都说原版电视剧捧商鞅而贬申不害,其实从历史后来结果看,申不害的变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确实没有触及到根本。 韩国最强时期,也只得到了一个“劲韩”的评价,和魏国一战后,从此一蹶不振,成为战国倒数的国家。 而秦国则是靠商鞅的变法,不断变强,一国敌六国,最终一统天下。 后世无数史学家,也都是推崇商鞅变法胜过申不害变法。 虽然剧中针对商鞅和申不害做了一定的比较,但作为同时期的两个变法家,不放在一起比较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