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姚崇面圣 (第1/2页)
阅兵讲武告终,明皇不急着回长安,他要去渭川打猎。 张说奏道:“圣上连日鞍马劳顿,昨日又在风口上站了大半天,还是稍事休息,过些日子再去行猎吧。” “什么劳顿不劳顿的,朕才不过三十岁,连着骑上十天的马也不在话下。这么娇贵自身,如若日后边防有事,朕还要不要御驾亲征?!走,都跟随朕去,不论文官武将,猎物打得多的,朕重重地有赏。” 张说还想说话,看看明皇的脸色,他把话咽了回去。 按照唐朝规制,皇帝出巡,周围三百里以内的地方官必须要前去参拜。这次也不例外,圣驾一到渭川,周围州府的几个刺史带着随从,早就恭候在路边。一一地上前觐见明皇。对其他的人,明皇敷衍几句就叫退下,待到同州刺史姚崇上去拜见的时候,他先不说话,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姚崇一阵。姚崇时年六十余岁,腰背挺直,声音洪亮,毫无老态。 明皇问他:“姚爱卿,别来无恙啊!” “谢陛下关爱,老臣还好。” “几年前,是你与宋璟不惜得罪太平,为朕上书上皇,却获罪外放。朕心中一直挂念着你们,此时见到爱卿,有故人重逢之喜。见爱卿康健不减当年,朕心中也才释然了!” “为明主效力,虽死无憾。今见陛下英武逼人,老臣更是不胜欣喜。” “姚爱卿,你会打猎吗?” 姚崇笑道:“连打猎都不会,陛下把姚崇看成什么人了?!想老臣二十多岁的时候,也算得上是一个浮浪子弟,不耐烦每日里枯坐在家中读书,架着鹰、牵着狗,呼朋唤友,四处去打猎行乐。” “后来呢?为什么又不打猎了?” “这说起来话就长了。”从皇帝凝视过来的眼神中,姚崇看出了许多内容,就信口编了一个故事,用以揣测明皇用意,添些噱头,好引得皇帝对自己刮目相看:“有一天,老臣追赶一只中箭的狐狸,狐狸钻进一片山林不见了,老臣正满到处寻找,突然,有人在老臣背上上拍了一下。” “是谁呀?难道是那只狐狸?” “陛下取笑了,不是狐狸,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翁。” “从背后拍打你,看来他是你的老相识了?” “老臣从前并没有见过他。当时老臣细细地打量他,见他鹤发童颜,仪态飘然,一看就不是俗人。” “哦,不是等闲之辈,莫非是天上神祗?”李隆基饶有兴趣地问:“他平白无故地拍你肩膀做什么?快说下去呀,姚爱卿?” “他是要跟老臣说话。” “他又说了些什么?” “他指着老臣的鼻子说道:姚崇,老夫观你面相,绝非等闲之辈,此生一定能成为史册留名的人物。” “哦,一个不是俗人的老者说你姚崇绝非等闲之辈,哈哈,他是金口玉言,姚崇你是一定能史册留名了!” 姚崇久浮宦海,心机活络,明皇特特留他说话,他已觉察出皇上对他是有所用心,因此,调动起全部心思,要赢得皇上欢心。他说:“那老先生捋着雪白似银的胡须,一字一句,说得老臣又是惶惑又是得意。他说:你将来必定是一位明君圣主最为倚重的宰辅,架鹰走狗,白白荒废了上天对你的垂青,把辅佐圣主平定天下造福黎民的大好才华浪掷轻抛。说完,他连声叹息:唉,可惜了可惜了!实在是可惜了!” 明皇听得动情:“老人家是真心为你惋惜啊!” 姚崇道:“老臣也听出来了。回到家中,老臣夜不能寐,把他的话翻来覆去地想了半夜,想他说的到底是真是假?想到后来,老臣就对自己说:读书不是坏事,不管怎样,先把诸子百家读好了,充裕了自己再说。从那以后,老臣把鹰送了人,把弓箭藏在看不见的地方,静下心来,发狠读书。” “后来他的话就应验了?” “应验了,老臣三朝为相,官声卓著。圣上你也是知道的。”姚崇看看明皇,又说:“只可惜的是,老臣活到这一把岁数,还没有辅佐到一位真正的圣主明君,造一代盛世,了老臣平生之愿。” 李隆基眨一眨眼,却不再说这个话题,转而问道:“埋头读书,久不射猎,那,如今姚爱卿你打猎还行吗?” 姚崇笑着搓搓两手:“不敢在圣上面前说大话,夸海口,还是请圣上看我老姚崇一试身手罢。” “好,好好!”李隆基一跃起身,拉起姚崇:“走,你跟朕一处射猎,看你当年的本事还在不在。” 李隆基叫侍卫牵过一匹健硕的白马,又命人给姚崇拿来了最好的弓箭,叫他紧随在自己之后。安排妥当,一行人飞驰到了围场,分头搜寻猎物。 李隆基走在前头,偷眼回头观看姚崇,只见他骑在马上,稳稳当当,不摇不晃,跟在自己身后有一丈远的距离,锐利的眼睛四方打探,那副架势,一看就是一个打猎的行家老手。 向前走了一里路,前面有一遍矮树丛挡住了去路。明皇勒住了马,口中说道:“退回去吧,前面没有路了。” 姚崇却说:“圣上,前面猎狗吠叫,一定是发现了走兽,若绕道过去,耽误了时间,走兽逃跑了,我们君臣岂不是要空手而归了。” 明皇指着树丛说:“去路被挡,莫非从天上飞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