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九章 黑云压城 (第2/2页)
君臣,你向朕明言,陈希烈这个人究竟怎样?” 杨国忠偷觑一眼明皇脸上神色,说道:“微臣与他过往甚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评价他。微臣以为,只有陛下才最有评判他的资格。” 明皇直截了当地说了一句:“朕想立刻换了他!” “为何?” “处事唯唯诺诺,全无主见。当了这么久的左相,遇事讷讷无言,别人说什么,他就随声附和,这样的宰辅,尸位素餐,有还不如没有!” 每一件军国大事,陈希烈确实是从来也没有自己的主张,杨国忠也巴不得能立即换了他,换上一个自己既能驾驭得住又有一定才干的人,至于让何人继任,他心目中也已经有了目标。只是明皇不问,他也不好直接说起。 明皇又说:“杨爱卿,朝中百官,你常与他们打交道,谁能接任左相,你为朕遴选一位。朕有言在先:有德无才的,休要提起。” 杨国忠一笑,问道:“陛下,韦见素如何?” “韦见素?” “正是,陛下想必早就知道此人。” “对,知道一些。从前他在相王府作参军,朕去拜见先皇时,就与他打过交道。恭顺却又不失大气,言语得当,办事机敏,先皇就曾在朕面前屡屡地夸奖过他。” “如此说来,陛下也属意于他了?” 明皇点点头:“爱卿推举的,难道朕还驳回不成?” “那就如此定了?” “定了。” 杨国忠大概是怕明皇又改了主意,过了三天,就把韦见素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的奏文放到了明皇案头,明皇扫了一眼,提笔就批了“准奏”二字。沉吟一阵,他说:“陈希烈虽无大功,亦无大过,朕的意思,不提‘罢免’二字也好,由他自行上疏请辞为好,以后,就给他个闲散之职好了。 “太子太师?” “行,就是太子太师,你办去吧。” 过了两天,陈希烈果然上疏请辞,明皇未加挽留,大笔一挥,也批了两个大字:准奏! 八月,韦见素走马上任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掌管门下省事务。他知道是杨国忠在明皇面前为他美言,他才得以擢升。因此对杨国忠心存感激,办理朝政总要先与杨国忠协商,杨国忠得了一个同道之人,朝中再无人与他掣肘,权势更是大于从前。 十月秋风渐添凉意。宫中又开始打点去温泉宫过冬之事。杨国忠来门下省与韦见素商量,由韦见素出面,请明皇召请安禄山来长安,与明皇同往温泉宫。韦见素果然觐见明皇,请明皇招来安禄山同往温泉宫。 明皇问道:“道路迢迢,怎么独独要他前来?” 韦见素说:“回禀陛下,一来安禄山可以趁便向陛下奏报边塞事务,二来,安将军一直身体欠安,到了温泉宫,便可以天天洗浴温汤,调养身体,以体现陛下体恤臣下之意。” 明皇不由得笑了:“他胖成那般样儿,走几步路都艰难,几千里路来一趟,就为泡一泡温汤。这,恐怕不是体恤臣下,而是有意为难他了。” “召他来是陛下恩典,来与不来,他自己决断。不过,如果安禄山心中唯有陛下,让他赴汤蹈火也是义不容辞,更别说是为了他身体康健,特意召他来洗浴温汤。他应该感恩戴德,再远的路,也要奉诏而来。” 明皇看着韦见素,目光甚是不解:“朕以前一直以为你柔顺恭谨,想不到你也有固执己见的时候。” 韦见素答道:“微臣柔顺,是微臣本性,微臣固执,偶尔为之,是为了国事,不得不变了本性。” “此事你跟右相商议过了?” “商议过了。” “只怕召安禄山去温泉宫,是他的出的主意吧?” “右相和微臣都以为召他前来是应为可为之事。身为臣下,陛下招之,拒不前往,不合情理。” “你是说,朕叫他来,他可能不来?” “正是。” 明皇得意地说:“爱卿你等着看,朕只要开口,安禄山必定是立刻离开范阳,马不停蹄赶赴京城。” “微臣以为安将军理应如此。” “好,朕立刻下旨,命他前来。” 十几天之后,韦见素把一份上疏呈到玄案上。明皇懒得阅看,曼声问道:“是哪个上的?” 韦见素声色不动地说:“安禄山。” “怎么,他不来?” “陛下请亲自过目。” 明皇打开来看。安禄山在上疏中说:陛下关爱之心,拳拳眷眷,微臣感激不尽,恨不能即刻去到长安,觐见圣上,拜望母妃。但是,自秋凉以来,微臣身体一直欠安,染病在床,水米不进,几天不能行动。虽然对圣上和母妃日思夜想,却因为身体有恙不能前往。微臣惟遥望南天,伏枕叩拜,泣告思念之情。恳请陛下和母妃见谅,等微臣身体稍有起色,便立即赶赴长安,绝不延宕。 阖上上疏,明皇喃喃地说:“他病了,也不知是什么病症,水米不进,卧床不起——。唉,要是他在长安就好了,朕还可以亲自上门探视。如今君臣相隔几千里,想见一面,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韦见素却接了一句:“陛下,君臣相隔几千里之遥,因此,为君的,就难以知晓那为臣的,那句是真话,那句是谎言,是真的有恙,还是借故的托词。因此,也只有他怎么说,就怎么信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