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 煮海 第三十章 保利钱庄 (第2/2页)
关键在于,南北朝廷的铸币也好,交钞也罢。都是没有“基本金”概念的。如今朝廷发行多少货币,不是根据市场生产出多少产值去衡量,而是根据朝廷需要多少钱去铸造、印刷! 平时倒是还能自制,可到了战乱年代,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坑! 吕祖安甚至认为,南宋的灭亡,与其说亡于蒙胡的铁骑,不如说亡于经济上的破产。 边事紧张,就滥发交钞。滥发交钞就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就继续滥发交钞。恶性循环,直到朝廷信用破产。于是天下豪强、百姓“不直久矣”。到了那时还不亡国,等着过年啊? 或说有宋一代,他们对于货币体系的认识就是“量入为出”原则。然而等到财政危机、或战乱时代时,就又身不由己地变成了“量出为入”。 说实话,以南宋目前状况,就是在“量出为入”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朝廷、市井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表象背后,却是底层百姓水生火热的凄苦! “量入为出”作为一项财政原则,几乎是历代朝廷理财的基本法则。两千年前的儒家经典《礼记-王制》就曾最早明确量入为出原则:“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此后两千多年中,“量入为出”原则一直受儒家思想家的热烈追捧,成为约束皇家财政行为,反对横征暴敛的有力思想武器。 “量入为出”作为一项财政原则,在和平时期,大体上都能得到遵守。其被遵守的证据是,不少朝代都非常注重积贮,通过积累财政盈余以应付紧急开支而不是通过临时增税去应付危机。 如宋朝早期的皇帝就曾不断积贮“封桩钱”,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进行财政储备。 也就是说,中原任何一代王朝从未通过“举债”应付突发事件,也不知“国债”为何物。更不懂在发生大规模战事,财政匮乏,增税缓不济急时,可以发行“债卷”应付事件。 假若勉强说有的话,那就是“卖官售爵”。一般都是作为“昏君、jianian臣”的标签存在的。问题是,只要稍稍要点碧脸的皇帝或大臣,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捡这个标签往自己身上贴呢? 好容易混上台面的人物,容易吗我?历史定位还要不要?后人会怎么评价?你以为他不想这些花头啊?所以,多数时候,当朝廷遇到战乱等大型危机时,会自然选择“量出为入”的原则。 与“量入为出”原则相反的,就是“量出为入”。朝廷以支出的需要决定收入的多少。前唐杨炎改“两税法”时,总的原则就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首先计算出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支出数额,然后将此数额税负分配下去。 比如现在的南宋朝廷,要给金国岁币,要养军备边事,要皇家规矩,还要维持庞大的官员高薪体系。它就只能把这些费用先算出来,然后分摊下去。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任凭通货膨胀,百姓流离失所,民间豪强兼并。 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不管你有过多少类似的理财手段,吕祖安都不会打怵。因为这件事的背后,还有个更重要的东西,没有被这个时代广泛认知。那就是“信誉价值、品牌力量”。 或许当时人也未必完全不晓得这个道理。但是,朝廷上的事,历来晓得归晓得,做得归做得,一码归一码的好不? 所以如今南朝交钞也是便于携带的,可那玩意贬值得厉害。几乎一天一个价的,到手了就赶紧想法子花出去。谁敢拿去做长途贩运的营生?还不要亏死啊? 南宋的底层社会里,普通人家为何不事积蓄,有钱就要赶紧花掉?还不是被交钞逼的! 而吕祖安却是根据这个时代的物流特点筹划,账期规划的非常清晰。准备金也达到三成,可说万无一失了。便是朝廷有些不开眼的官吏想要横生枝节,偏偏吕祖安的生意跟脚在北朝。 南朝的官儿未必敢去找麻烦,北朝官儿未必能整明白这其间的道理。倒是两不管的方便营生。 再说到“信誉”这玩意,目前也是最不缺的。有吕祖谦这个“东南三贤”的大能在背书,加上岚山物事的新奇巧妙,足以吸引商贾蜂拥而至了,谁会疑他? 何况,如果岚山在大宗贸易上只收自家银票呢? 综合许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一次。因此这次北去,就走的是陆地,打算到了建康再出海去岚山。几人轻装潜行,先去了临安。果然临安的繁花似锦,便是民间百姓也比别处富裕不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