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_第一部 煮海 第三十一章 临安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 煮海 第三十一章 临安行 (第2/2页)

义之士也。而心念朝廷旧恩,今归宗明招山,乞恩荫归中公补勋。”

    或说吕祖谦当年先中“博学宏词科”,后中进士第。两科并举,那当真是天下奇男子也。之后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类似皇帝秘书性质的职务。再之后任秘书省正字,点检试卷,主持礼部考试等职,绝对属于简在帝心的人。

    只是后来被一连串家庭厄运袭击,加之身体患病,这才无奈离开朝堂。其后归明招山讲学,与张拭、朱熹合称“东南三贤”,在官场、仕林、民间的影响之大,不可估量。

    这样的当代大贤举荐自己族弟一个恩荫勋职,如何能有甚意外?

    不过意外到底还是发生了,皇帝要见吕祖安。这是一道莫名其妙的内旨,甚至还不是才下的,都已经放在礼部不少日子。其实就是一张纸条:“俟将仕郎吕祖安至官,特召陛见”。

    或说这个年代,别说皇帝的纸条了,哪怕某人的胳膊被皇帝不小心给当抹布抹了一把鼻涕。这人在会客的时候,都可以把这条盘着皇帝鼻涕的胳膊横在身前,就是不给你见礼!

    哪怕干爹来了,都可以不见礼。自然亲爹除外,那一顿孤拐抽来,还是要乖乖见礼的。至于说如包拯那样敢喷皇帝一脸口水,那也是有的。但你也先要做到包拯那位子再说。

    孝宗本就痛惜吕祖谦的病体,导致国失大贤,如今听说身体有起色了,自然高兴。更加上老道士皇甫坦前些日子也来过,细细说过吕祖安、张从正治病过程,那真是“匪夷所思”之奇术。

    这就上心了。待到皇甫说起岚山的生发事迹,忽然就想起宫中的白糖、rou松、香皂、精盐、美酒等物,问一下,果然都是岚山出品。那还能放过?孝宗皇帝是民间出身,自然知道其中的利益多寡了。而且,貌似陈亮也曾上书提起这人?于是更感兴趣,这才有了内旨给吕祖安的故事。

    说起南宋在临安的皇宫,那真的是相当简陋的所在。事实上南宋从未迁都,临安的“皇宫”也仅仅是“行在”,当然不方便大肆营造。最早时候就是因陋就简,将杭州的州衙改建一番而已。

    而作为史上最富盛名的“跑路皇帝”,高宗皇帝最初改建宫殿的思路,也不是为了宽敞、美观、舒适,而是为了逃跑方便。所以宫殿往山区的方向,就建的愈加局促、纠结。

    虽然此后南北议和成功,临安城渐渐歌舞升平、繁荣昌盛。但在大宋一贯慎重拆迁的传统习惯下,以及孝宗皇帝“卧薪尝胆”的励志下,皇宫就更加不好扩建了。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终孝宗一朝,知耻的可不仅仅是那个风花雪月,玩深沉的诗人。孝宗皇帝才是这个世上最没脸面扩建宫室的人。

    在吕祖安看来,宋孝宗是一个精神矍铄、略显消瘦的智者。一副倒八字眉,小眼睛,似乎还有点近视?身上也没有多少所谓的王霸之气,更多时候倒像是一个学者。吕祖安知道这是人生历练通达后的修养,不能因此就忘了他还是个皇帝。

    但凡做了皇帝,你就不能把他往“人”这上面靠,那特么就是另外一种生物!无论他们多么智慧或宽仁或勇武,那都是相对的。他们的位置决定了他们要经常干出很多愚蠢的事情。

    比如孝宗皇帝,他本人已经绝对算是明君了。但他的隆兴北伐、义军制,他与金国的叔侄之争,他的滥发交钞。还有他的“内禅”太子,一个明显精神不正常的儿子真适合当皇帝吗?

    别说孝宗皇帝,哪怕到了后世大明朝。在那种“锦衣卫-东厂-西厂”层层监察的体系下,依然是君昏臣庸,搞出一地的鸡毛烂事。

    什么原因?无他,借用吕祖安的前世词汇,也就是“信息在传递过程被扭曲”而已。

    作为一个独裁者,皇帝获得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层层的转达、解释。那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就在所难免。何况,有时这些信息还会被各级官僚精心地筛选或“编辑”。以至于皇帝能看到的信息,都是别人认为他“应该”知道的信息。

    而所有皇帝“不应该”知道的信息,又会被有意无意地过滤掉。极端些,像后世袁世凯那样,甚至连晨读的报纸,都会有人为他专门编印、刊行一份,看后龙颜大悦。

    皇帝就是在这样被扭曲的信息基础上,作出他所有的决策和判断。而皇帝做出的决定,在传递过程里,又同样要经过层层的失真、扭曲。

    当皇帝的旨意被传递至基层时,皇帝的真正意图,其实早已面目全非。事实上,这几乎就是管理游戏里关于“信息传递过程”的一种常态。这类行为,其实日日、时时、处处都在发生。

    于是,关于做官、做事、做皇帝的一条准则就出现了: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事情的对与错,而在于是谁在做这件事情事!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所以,一昧地埋头做事,自以为“鞠躬尽瘁”就能对得住自己忠诚的人,比如岳飞,他就很难在朝堂的“朋友圈”里长期生存的。而能做事,却不能适应朝堂的游戏规则,在朝堂上里碰得头破血流,最后掉了脑袋的人,岳飞决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孝宗的所谓英明,其实更多源于他少年时期在民间生活的那段经历带来的常识判断能力:

    “这事是真的吗?为什么这里说的百姓和自己小时候见过的百姓不一样?”

    依赖于这一点,孝宗皇帝才能从朝堂里那些被扭曲的信息中脱身一二,做出一些相对更合理的决定。但其实也就稍稍一二而已。大多数时候,还不是一样靠别人帮他做好选择题吗?

    而恐怖的是,孝宗如今是真的实权皇帝。今天你让他不爽了,他绝对有权砍你脑袋的!

    吕祖安怎么可能把砍自己脑袋的理由塞到别人手里?

    哪怕你是皇帝也不行啊,话说俺还没结婚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