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部 干戚 第十九章 铁路驰道的炫耀 (第2/2页)
圈混凝土驰道。 这次修筑驰道的规模十分庞大,几乎举岚山都护府的所有民力于此一役了。特别是从沧州招募的数十万流民,几乎全都安置在驰道沿线。吕祖泰也不断从南朝招募工匠和劳工前来助阵。 源于这种修路行为的微妙动机,南朝非但没有阻止这些人员的流动。反而推波助澜,大量提供了各种建设物资以为支持。总之声势搞得越大越好! 因为沭水驰道同时还要起到沭水防洪大堤的作用,所以路基筑得又陡又高。取土都是沿驰道外围挖掘水渠,或拓宽、清淤原来的老河道而得。而且还顺势勾连了石梁河到沭水的河道,使船只可以从沭水经石梁河与岚山铁路码头联运。 此外,沿途选了五个点取山石煅烧石灰、水泥,和上泥土、沙子、卵石,一层层铺叠后以牛牵犁耙搅和拌匀,复以石碾压实。如此堆叠五层,大约两尺厚度而成,再浇筑水泥沙石的硬化路面。又在驰道两侧修筑了防风墙,五个取石点也被加固、改造成水陆码头。 坡面则以乱石散乱堆砌护坡,这可不是马匹能够随便攀爬上来的。至于人想要上来,只要驰道上的人不想对付你,还是可以艰辛爬上来的。坡底栽培三排杨树,计划等树木长大后截头生长,整条驰道几乎就是一圈大号的城墙。 无论是自从行车,还是马拉战车,在驰道上的行军速度都是极快。真要有了战事,岚山随时都能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方一点。不但使进攻方失去人力的优势,反而处于地利的劣势中。 在岚山都护府的赌气式投入下,和南朝别有用心的支持下,这条沿沭河贯穿岚山都护府西境的驰道修筑工程之巨、修筑时间之短、修筑投入之大、人力动员之广,都真正震撼到南北朝野。 要知道,即便当时最大的汴梁城、临安城、中都的城墙规模加起来都没有岚山驰道这么长!岚山驰道南北三百里,东西大约各五十里。其方圆总长达到了七百余里!几乎数十倍于东京汴梁。这是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就完成的? 而且,岚山都护府却根本没有表现出半丝钱粮不济的迹象,依然在扩大辖域内的教育、医疗、赈灾、造船、装备、建筑等投入。这岚山得有多少钱粮啊? 其实这对吕祖安而言不值一提,这条沿沭河的驰道别看长度、规模不小,实际的花费比“岚海”铁路少多了,三百万贯吧。这还是为了防御而增加不少费用的缘故。 当然,吕祖安并未把家底子的钱粮全砸出去。岚山都护府已经借用保利钱庄的钱粮渠道,每年有计划地增发债券二百万贯,早已为将来的战争做好随时的准备。 此外,这一年保利钱庄银票也发行到两千五百万贯,岚山手上不差钱。无论是割据山东、两淮,还是抵抗蒙胡入侵,吕祖安都没傻到希望“用咸菜做烤鹅”的那种浆糊思维去营运。 无论是岚山都护府的国债,还是保利钱庄的银票。因为发行过程中都会有相应的产业、准备金做抵押担保,加上历来守时付息,所以债主们根本不怕岚山会赖账。 岚山百姓不但没有感觉到负担,反而在这次修路过程中赚了不少的工钱、材料钱,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想到要非议? 来自保利钱庄的贷款,也因为贷款规模巨大,且贷款的长期性,保利钱庄把贷款利息压低到年息一成五的较低水平,每年岚山只需要支付利息就行,与国债无异。 这曾一度引起岚山都护府都内阁的抗议,认为保利钱庄是在和都护府发行的国债抢生意。内阁右相乔行简就把这事写成诉状告到大理寺,同时在国会山备案申诉,要求保利钱庄提高贷款利息。 按说这岚山的律法是内阁初定的,大理寺的官也归属内阁管理的,内阁所诉讼之事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乔行简完全不认为这件官司还会输? 让乔行简大跌眼镜的是,他一手策划的官司居然真就输了。议会和大理寺给出的理由非常简单:保利钱庄用的是自己的财富正当营业,赚钱或者不赚钱完全是保利钱庄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干。内阁若是觉得保利钱庄的行为挤压到国债的发行,那它应该做的,就是提高国债的收益率。 开玩笑,要知道,即便是大理寺的法官,也早已受够了内阁发行国债时的那种官僚作风了!什么叫配额限制?凭啥张三的配额就比李四多?俺的配额更少,就因为俺履职时间没他们长?! 更何况,告状的人又不是葛洪,而是人见人爱的乔右相! 至于保利钱庄的放贷本钱?从保利钱庄的主体看来,只要岚山还在,保利钱庄就不必担心本金安全。而如果岚山没了,保利钱庄需要担心的也是自家股东的脑袋是否会被朝廷剁了,同样不会再担心这笔本金还在不在。 信心和眼光,才是这个时代里最重要的资源!至少吕祖安这么认为的。而恰恰,他有着这个时代中无人企及的趋势判断能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