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七章 进京团正式出发 (第1/2页)
随后的几天,大伙轮流看青,终于避免了野猪和狗熊继续祸祸庄稼。 等到庄稼都上成之后,就正式开始收拾秋儿。 以前生产队的时候,沥沥拉拉的,得一直忙活到下雪,有时候苞米还没扒完呢。 现在可不一样了,也就几天的工夫,地里就干干净净,就剩下白菜萝卜胡萝卜这些秋菜了,另外就是水稻要等到十月中旬才能收割。 还是原来那些人,还是那些活儿,工作效率却提升了不知道多少倍。 事实证明,只要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那效率肯定蹭蹭提高。 最大的动力,当然是来自于年初制定的一项计划: 秋收之后,就组织旅游团,赴京旅游。 去首都啊,那在当时,绝对是全国人民心目中最大的愿望。 在那个许多人都没去过县城的年代,能去首都看看,用三奶奶的话来说:就算是死,也能闭眼喽。 首批进京旅游的,主要是夹皮沟的老人和小孩,一共一百一十多人。 这也是因为中秋节连着国庆节,再加上农忙假,正好放了一周的长假。 小孩子们又是张罗最欢的,当然要放在第一批,不然的话,估计都得学二牤子。 说到二牤子,放假这天下午放学,大张罗看到二牤子,嘴里就逗他: “明天上北京,你平时总哭鸡鸟嚎的,就不带你!” 啥,不带我去,这还了得! 二牤子顿时往地上一坐,然后听到旁边传来老四的一声咳嗽,他又从地上爬起来,梗着脖子争辩道:“俺现在都不咋哭了,凭啥不带俺去?” “张罗叔是逗你玩呢。” 王君老师走上来,拍拍二牤子屁股上的尘土,叮嘱道:“男子汉,要记住,流血流汗不流泪!” 现在,王君是二牤子的班主任,男老师,对孩子们还是有影响的。 “嗯,老师,我知道了!” 二牤子用力点了点头。 …… 第二天一早,进京团正式出发,扶老携幼,老太太都背包罗伞的,小娃子身上背着小书包,另一边挎着绿水壶。 “瞧瞧你们,知道的是去旅游,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逃难的呢!” 老支书瞧着这支队伍,有点看不下去眼。 正说着呢,他老儿媳从家里追出来,怀里抱着个军大衣:“爹,把这个也带上,省得早晚凉。” 刘青山就站在人群中喊:“那边比咱们这边热,现在还穿半袖儿呢,大伙把棉衣服啥的都送回去,咱们又不是去北极旅游!” 大伙乐呵呵地往家走,刘青山又吆喝:“还有吃的喝的啥的,一律都不用带,咱们统一发放,统一用餐。” “俺这早上特意煮了十多个鸡蛋,还有咸鸭蛋呢。” 张杆子拍拍背着的书包,他家小曼是第一批去,但是没有家里人的老人跟着,所以他们两口子也索性就这一批去了,也算是对他的奖励。 刘青山想想:“那杆子叔你就带着吧,别的家里都有人,东西都留给家人吃。” 人们又都往家跑,果然把没用的东西,都扔家里一大半。 很快,刘青山就又发现问题:“狗剩子,你这抱个小狗崽啥意思?” 狗剩子嘻嘻笑:“青山哥,俺怕小狗儿在家饿着,天天都是俺喂的,你看老四老五,还带着小白猿呢?” “我家里人这次都去,留在家才会饿着呢。”小老四跟他争辩着。 刘青山家,算算就林芝一个人留在家,索性也就一起去好了。 还有哑巴爷爷,也在旅游团的名单上,宋一针和范理事也跟着,到首都之后,他们再返回港岛。 “拐子爷爷,您这大包小包的,带这么多东西干啥呀?”刘青山很快又发现,就剩下拐子爷爷带的东西多。 拐子爷爷拍拍地上那几个面口袋:“是给几位老首长老战友带过去的山货,都多少年没见面喽。” “这样啊,那要不要再多带点?”刘青山连忙问了一句,这事必须支持啊。 “够用了,够用了,哎,也不知道都在不在了?”拐子爷爷嘴里也是一声轻叹。 直到两辆大客车开进村子,人们这才安静下来。 刘英田静王君他们三位老师,把娃子们都组织起来,开始报数。 剩下的老头儿老太太,归刘青山和高峰哥俩管。 高峰是首都人,地头儿比较熟,所以他也跟着,木刻楞那边,只剩下李铁牛坐镇。 人数都统计好,大伙就开始上车,大客车是通过张招娣的关系,客运站给临时加派的,当然,车票钱照常花。 年轻人就抢着从客车后面的梯子爬上去,开始往货架上装东西,对他们来说,这种事也挺新鲜的。 这时候的大客车,都是上面拉货,要是东西多的话,忽忽悠悠能装挺老高。 东西都装好,最后罩上尼龙网,人们也都挤上车,然后在一群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挥手送别中,缓缓开出夹皮沟。 车里的座位有点挤,刘青山就坐到机盖子上,给乘务员和司机都扔了一包烟。 那个乘务员看样子刚参加工作,还不到二十岁,年轻的脸上满是羡慕: “还是你们夹皮沟好啊,这待遇,组团去首都旅游,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呢。” “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也是头一回呢。”三奶奶搭话道。 司机师傅一边开车,一边也念叨:“比不了,万元村啊,那是真比不了。” 中午时分,两辆大客车开到松江市,然后乘坐下午的火车,火车票都已经托人买好。 大部分都是硬座,一百多号人,也买不到这么多卧铺,最后只买到十多张,给身体不好的老人们,轮着休息。 他们这些人一进火车站的候车厅,立刻引起关注:小娃子们,脑袋上都戴着一顶小黄帽;成年人头上,清一色的小红帽,想不惹眼都不行。 这也是刘青山的主意,主要是显眼,好找,以后的旅游团,不都是这样吗? 但是在这会儿,那简直就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瞧得大伙都议论纷纷。 很快,连乘警都给招来了:“同志们,你们这是要去哪?” “去首都!” 张杆子嗓门最大。 乘警立刻紧张起来:这么多人统一去首都,不会去上访告状吧,这得多大的冤屈啊,全村老老小小一齐出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