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7章 夏诗 (第1/1页)
我在古代搞科技正文卷第117章夏诗“顾家长子?怎么没听说?”宁兮疑惑道,她接收的原主记忆力里,没有关于这个人的记忆。 宁商酉低了低头,在宁兮耳边小声道:“听说这顾长海的母亲,身份不高,一直没被当回事儿。 但顾家夫人生了顾若婧之后,伤了身子,再无所出,没办法才又想起这个庶子。” 宁兮怎么还想问,那边顾若婧和顾长海已经走了过来。 “宁小公爷和安平郡主大驾光临,蓬荜生辉啊!”顾长海很意外,没想到她meimei竟然能请动宁家这两位。 这两位可是御前红人,安平郡主那更是相见陛下,随时都能见的主。 顾若婧更意外,她这就是按照礼节和惯例,给靖国公府年轻一辈发去请柬。 没想到,不仅人到了,还俩都齐了。 其他认识不认识的,在顾长海的热情下,也知道了来人是谁,都低声议论。 “这顾家的面子还真大,既然将靖国公府的两位都请来了。” “顾家再怎么也是百年世家,有头有脸,这点脸面还是有的。” “宁家这二位一向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能劳动这二位主,不简单啊!” “这安平郡主看着也不似传闻中那般嚣张霸道。” 楼上包厢内,有些权势知道内情的,都疑惑不解。 “这安平郡主和荣莹郡主在太后的寿宴上,闹得那么僵,怎么现在看着反而一团和气?” “不和气,还能怎么办?寿宴上,安平郡主那么下申勇侯的脸,连带着讽刺了不少世家贵女。结果,陛下对安平郡主一句问诘都没有。” “安平郡主可算是世上最潇洒之人,有陛下宠着,父兄护着。世人即使心里不喜,也只能憋在心里。谁还敢当着她面说吗?” 楼下,顾长海兄妹俩听见众人的议论,心里乐开了花儿。 本来只想举办一次文会,巩固一下顾家声望,没成想还有意外收获。 “顾兄和荣莹郡主想要,岂敢失约。”宁商酉客套话,一套一套的,都不用过大脑,脱口而出。 顾长海让人将宁兮两人,带到二楼最好的一间包厢——升云阁。 两人坐下没一会儿,二楼包厢前来拜会的人便接踵而至。好一会儿,宁商酉才将人都敷衍回去。 很快,文会开始了。 第一项就是诗。规则也非常简单,聚贤楼出题,众人作诗。 不过宁兮没什么兴趣,她虽然不会作诗,但前世学了背了那么多诗句,基本的鉴赏能力是有的。 宁商酉也兴趣缺缺,这些人的酸诗还没他做得好。 两人在这一项活动中,完全成了看客。 不过,两人本就是来看人的,参不参与活动根本无所谓。但有时候你不想参与,也会逼着你参与。 两人对面的包厢,包厢传出一声赤裸裸的挑衅,“宁小公爷与平西侯齐昭、温垣温公子并称当代三杰。 平西侯于西北边境镇守边关,温公子时有诗文传出。我等身处京都,却不知宁小公爷一词半句,犹有遗憾。” 宁商酉不慌不忙地喝口茶,看了看台下主题——夏,嘴角一样,淡定念出: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宁商酉刚念完,在场所有人齐齐看向他,目光中满是惊讶和佩服。 宁兮同样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卧槽!什么情况?这不是白居易的诗吗?宁商酉怎么知道?’ 前些日子不放心,宁兮去了趟大田庄查看红薯和玉米的情况。 看到庄里的百姓顶着熊熊烈日,汗流浃背,在地里收麦子,有感而发便写下了白居易的《观刈麦》。 可她记得,没跟宁商酉说过这首诗呀! 众人将这四句诗,反复默念,越品越觉得此诗妙。绝 “仅四句话,便将夏日百姓劳作图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眼前一般,宁小公爷大才!” “宁小公爷大才!” 现场最激动却是一群衣着简朴,满腹经纶的寒门学子。 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对着宁商酉长身一躬,大喊道:“宁小公爷观察百姓细微入里,必是与百姓近距离接触过。大兴能有小公爷这般心系百姓之贵人,乃我大兴百姓之福。” 面对众人的夸奖和恭维,宁商酉摇了摇头,“这诗不是我作的。” 堂下顿起一片议论,纷纷猜测,到底是谁?竟能做出此等精妙绝伦的诗句。 “请宁小公爷相告,此诗句出自哪位大家?” “请宁小公爷相告!” …… 宁商酉淡定一笑,转头看向宁兮,眼里满是宠溺和心疼,“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宁商酉的话,让在场众人再一次呆愣。 “莫非是安平郡主?” “安平郡主竟后如此才华?” 话语里满满的不相信和质疑。 跟有人低声喃语,“这宁小公爷也真够大度的,为了给meimei扭转声誉,竟然舍得将这么好的诗句,拱手相让。” “算来安平郡主今年也十五了,莫非靖国公府是担心郡主的婚事,这次出此下策。” 在场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宁兮有这么好的才华,但几个寒门学子再一次与众人,有了不同选择。 几个学子齐齐长身一躬,“请安平郡主,告与此诗全篇。” 此时,宁兮还有些懵逼。 她不是来看戏的吗?怎么又扯到自己身上了? 一旁宁商酉鼓励道:“凰儿,还记得舅舅说过的话吗?不要拘着自己做你想做的。 那么好的一首诗,若是只有自己知道到,岂不埋没了。” 宁兮摇了摇头,“这诗不是我做的,是一个叫白居易的人写的。我不过是有幸,读过先生的诗句,记了下来。既然大家喜欢,便念与大家。 此诗名为《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