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乐极生悲的典范 (第1/2页)
永康公主府。 德清公主很早就来,一直坐立不安在等待消息,终于在过午后之后,才见到jiejie永康公主朱效茹拿着她所熟悉的那本书走来。 等她双手颤抖接过母亲所遗留下来的《女孝经》,打开书看到满书的红字,眼圈瞬间就红了。 “jiejie,怎……成了这般模样?” 朱效茹望着meimei无辜垂泪的模样,心中非常心疼,却不知如何出言安慰。 “你姐夫亲自上门,那登徒子说书丢了,对你姐夫说要找找,这不你姐夫刚回来,前后脚的事,他就把书给送来,说是被人给借阅,回来就成这般模样……” 朱效茹觉得任何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安抚meimei受伤的心。 “皇姐……呜呜呜……” 小姑娘家,母亲遗物丢了本就很伤心,现在拿回来还被人给污损了,更是难过,抱着jiejie便哭起来。 朱效茹安慰了老半天,才终于令meimei哭声渐止,她从怀里拿出一张写着字的纸道:“德清,你看我这里有一首诗,最近京师传得很广,你平时便喜欢诗词,品鉴一下可好?” 朱效茹心思慧黠,既都猜到meimei定会伤心难过,只好拿meimei所好的诗词文章来转移她的注意力。 但此时德清哪有心思去品鉴诗词? “你看这首诗,诗题是《竹生于石》,京师中人都在惊叹于此诗的立意和品格,对你也是有助益的。” 朱效茹多番推荐,德清这才看了看纸上所写的那首七言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你平日对诗词多有涉猎,你觉得此首诗写得如何?” 朱效茹见meimei看完诗之后怔在那,不由问询。 德清啜泣两声后,神态也稍微恢复,道:“这首诗,的确是很好的,不知是哪位大家所写?” 见到meimei伤痛缓解,朱效茹才稍微松口气道:“是谁写的并不知,但这首诗却是有典故的,你可知吴中才子祝允明?” 德清点点头:“略有耳闻,听说他的诗赋和书法都是当世才子中出类拔萃的。” “就是他,他的才学和书法虽然好,但他两次应会试都不中,听闻此番会试落榜之后他滞留京师抑郁不振,你姐夫曾亲眼见过他流连京师酒肆借酒浇愁。” “却有一位大才之人亲自登门,不但赠银相助,还题写了这首诗与他,他将此诗挂于正堂以激励己身,一时引为京师美谈,众学子争相仿效……” 朱效茹语句轻缓娓娓道来,德清本就对世间文坛之事很关心,听说之后一时沉湎其中竟好似都忘了书籍被污损之事。 德清怔怔道:“世上还有如此传奇之事?真如戏文言说……” “可不是?连jiejie听了都觉得稀奇,大明能有如此慧眼识珠的伯乐,何愁大明不兴?” 德清点点头,突然低下头,又有些伤感。 朱效茹道:“皇妹你也别多想,书是被人污秽,但书还是找回来,这正如我等女子心境,当以守得清明为上,不以外物喜悲。像张延龄这般无耻登徒子,正是天道好轮回,老天早晚会收拾他!” 德清听到如此鼓励的话,登时觉得内心有了力量,点头道:“皇姐安慰的是,他越是想让我难过,越不能让他得逞……jiejie,谢谢你。” 姐妹二人相拥在一起,姐妹情深。 …… …… 张延龄亲自把书给送到永康公主府。 他是要先跟崔元解释一下,书是借出去了,可能转借了好几手,所以不知是谁没事在上面瞎评述,但无论如何自己是拼了老命把书找回来。 让下人去,他怕“解释”不清。 回来时,东来酒在赶车,并不是平时张延龄所用的南来色。 “老爷,您没别的事了吧?小的是否早些送您回府?” 东来酒一脸着急的样子。 张延龄半倚在马车的车厢壁上,笑了笑道:“怎么,想早些回去吃酒?本爵都跟他们交待好,会给你留的。” 东来酒加紧鞭策马车。 张延龄中午出门之前,宫里来人,本以为是要传召入宫的,结果却是来赏赐南来色的,皇帝御赐南来色“忠勇之士”的名号,以奖励南来色昨日守护翰林学士的功劳,同时还赐给这小子十两银子。 南来色当场差点没兴奋到一口气背过去。 张延龄本还等着被状告进宫辩解,眼见连打人的南来色都受了赏赐,皇帝还会继续追究吗?当时就让府上给南来色举行个庆功宴,以表明以后跟着他张延龄可以出人头地。 “南爷真是有福,若是换了小的在老爷身边,也定当奋勇杀敌。”东来酒明显也受到鼓舞,主动对张延龄表忠心。 张延龄笑了笑。 还奋勇杀敌呢,以为是上战场报效大明? 打一群士子都能混个御赐名头,看来这群小子以后想不努力都不行。 …… …… 马车尚未到建昌伯府门口,就听到一群人在吆五喝六。 到了门口,但见给南来色举行的庆功宴,居然是在建昌伯府门廊内举行,要死不死的居然还把建昌伯府的大门开着,这样路过的人都能看到一群膀大腰圆的汉子在里面胡吃海塞。 “三个六,通杀!” “高!南爷果真是财运当头,这都能赢?” “哈哈,老子运气好。” 不但在喝酒,居然还在赌钱!!! 开着门在门里面喝酒赌钱,他们摆明是想把我张某人的名声彻底搞臭啊! 张延龄从马车上翻身而下,怒吼道:“在干什么?!” 这一声呼喝下来,门口凑的二三十条大汉全都愣住,他们连酒桌和赌具都来不及收拾,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