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四章 西行(四) (第2/2页)
之。 说白了,就是这平秦之战,黑齿影寒可以吃rou,但汤呢,就要留给梁琼来喝了。这样,西州集团也不至于一无所获。但听贾诩这一说,黑齿影寒在潼关的布置,是想连rou带汤一起吃啊!这还得了? “潼关之战,意义重大。但让四郎独占全功,于你我亦甚是不利。”董白有点不甘心,因此她希望贾诩能够给她想一个既能让梁琼等人分点功劳,但亦不至于影响战局的方法来。 贾诩的眉头,皱得越发地紧了,因为这兵家大事,哪是这么容易预测的?稍有不慎,可就是转胜为败的惨剧啊。 “为今之计,唯有向太师谏言,增兵潼关,以协助四郎,对抗十万叛军。” 这倒是一个好办法,因为现在梁祯麾下,适合独领一军作战的将领之中,盈儿就在潼关,张郃在荆州,张燕在徐州,有闲的,就只剩梁琼一个了,因此这援军主帅,非他莫属。而一旦梁琼领军增援潼关,这平秦之功,难道还能没有他的份吗? “文和兄之意,是要祯派兵增援潼关?”贾诩的话,吓了梁祯一条。因为此刻,潼关前线还算风平浪静,盈儿也没有发来,增兵的请求。 贾诩甚是严肃地点了点头:“太师,这潼关地势险要,韩遂、马超又是宿将,其众更是凶狠残暴之徒。如今四郎兵不过三万,却要抵御三倍于己的叛军。依诩之见,这想要获胜,绝非易事。” 梁祯沉默了,因为光是凑齐盈儿带去潼关的三万大军的军费,兖、豫两州的 百姓已是怨声载道,至于河南尹辖地内,那些新进被安置的流民,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这军粮的转运,是必须经过雒阳的,因此河南尹辖区内的民众,就没有不被征发来运粮的。 因此,如若要再向潼关派兵,那三州民众的负担,就只会更重,且一搞不好,就有可能像当年冀州钜鹿郡的那五万流民一样,揭竿而起了。 当贾诩将梁祯模棱两可的答复转述给董白后,董白沉吟了好一会儿,而后才叹道:“先生,你是否也觉得,太师最近,是越发好谋无断了。” 好谋无断,曾是当初梁祯与一众谋士评论袁绍为何最终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许世间之事,往往就是如此讽刺,现在的梁祯也几乎染上了跟当年袁绍一模一样的毛病: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昨日,太师复令高柔出任河南尹,修缮雒阳。依诩观之,在太师心中,是准了四郎的。” 高柔是在建安八年,即因王有福一事而被免去邺城令一职的三年之后,被任命为河南尹丞,代行河南尹事的,以重建河南尹辖地的。只不过,那时,梁祯的主要精力一直都在荆州和徐州,因此高柔所能分得的资源十分有限,故而其在职多年所得的成果,才会远不及黑齿影寒就任的这三年。 “太师既有称公之心,但又恐开罪了荀文若,故而其对关中战事,方会如此瞻前顾后。”贾诩虽不曾就荀彧的问题跟梁祯交谈过,但作为梁祯左膀右臂之一的他,又怎么会猜不到,梁祯心中的所思所想。 同时他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清晰地知道,梁祯想在得到关中的同时,又与荀彧保持原先关系的想法,有多么的幼稚。 说到荀彧的事,董白也来了兴致:“都说文若先生之后,唯有华子鱼可代之。不知在先生看来,这华子鱼与文若先生相比,孰优孰劣?” 贾诩端起案几上的茶盏,轻轻地抿了一口:“评价优劣,得分是在庙堂之高亦或江湖之远。” “那在庙堂之高呢?”董白最在意的,显然是梁祯对华歆的看法。 贾诩点头道:“华子鱼隐忍过人,但其根由,在于其恋权。凭此,太师可命华子鱼行诸多太师不便行之事。” 董白又问道:“那在江湖之远呢?” 贾诩摇头叹道:“江充素得武帝欢心,但其为人姑子想必也是知晓的。” 江充是《汉书》中出了名的jianian佞小人,但因为他敢于不顾及自己的身后名,一心一意地替汉武帝做脏活,故而甚得武帝欢心,只是生活在他双目所及,双足所至的范围之内的官吏百姓,可就苦不堪言了。 “不过这华子鱼,还是重名声的。故而依诩看来,其人比不会如江充那般下作。且若是姑子能胜,华子鱼亦不会刁难姑子。” 董白听到这,紧着的心,才稍稍放宽了些,因为既然华歆的利益并不一定与自己相左,那就说明,双方还是有合作的可能的。只要存在合作的可能,那就是潜在的朋友,不是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