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6章 文化入侵 (第1/2页)
大秦五百年正文卷第256章文化入侵营寨内外,秦军把守在各处,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苗王看着那秦兵们,盔甲鲜明,兵器锋利,更可怕的是,眼神中透露出那股逼人的杀气,谁敢与秦国为敌,将会死于这些秦军之手。 这是赵佗有意为之,皇帝给他的命令,是不主动与苗人为敌,要是出现苗人攻击秦军之事,也只能参与人员进行惩罚,不可伤及无辜。 不过,赵佗不仅能治军、带兵,还能治国,苗人主动妥协,他觉得是收服苗人的好机会。 要收复苗人,需要一定的手段,要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首先要让苗王看到秦军的实力,让苗人不敢违逆大秦。 对于秦军打败楚军,灭韩国、赵国,苗王都已知晓。 现在,要让苗王亲身感受到秦军的强大。 营寨大门,苗王和两位手下在等待着。 不多时,杜真和宋启走了过来,宋启用苗语对苗王道:“赵佗将军有令,苗人不可带利刃进入。” 随即,杜真命人搜身,没有发现有任何利刃。 随后,杜真带着三人进入军营。 进入大营后,来到大帐外,苗王只能只身入内,两名随从在大帐外等候。 进入大帐,只见左右两边各有数名秦将跪坐着。 正中上方那人,年近五旬,身材高瘦,留着山羊胡子,想必是赵佗了。 宋启对苗王道:“这位便是秦军主将赵佗将军。” 苗王向赵佗作揖行礼。 赵佗一副威严之色,严肃道:“苗人协助楚国与大秦为敌,这乃是十恶不赦之罪,依照秦律,需要将苗王和各长老全家都需捉拿起来,交给廷尉审判,依照秦律治罪。” 宋启把话翻译过去。 苗王一听,大惊失色,立即跪下。 “赵将军明鉴,苗人是被楚国胁迫,要是不答应楚国,苗人将会有灭顶之灾!恳求赵将军网开一面,向大秦皇帝陛下求情。” 随即,苗王向赵佗磕头。 赵佗故意道:“哼!算你们苗人走运,在本将军南下前,皇帝陛下跟我说,要是苗人肯改过自新,肯知罪认罪,朝廷可有条件饶恕。” 原本惊恐万分的苗王,听到这么说,总算稍微镇定下来。 他恭恭敬敬道:“不知陛下有什么条件?只要苗人能做到,一定遵从!” 赵佗道:“第一,从此以后,所有苗人要归心于大秦,成为秦人,朝廷在武陵山苗人居住之地设立县、乡;第二,允许苗人跟其他秦人通婚,苗人男子可娶秦人女子,秦人男子亦可娶苗人女子;第三,苗人区域,要用大秦的钱币、度量衡,使用秦篆,行夏人之礼。” 这三点,是他南征百越后,成功治理百越所总结出来的。 听到这里,苗王迟疑起来,真要是这样,那苗王地位何在? 见苗王没有立即回应,赵佗冷冷道:“怎么?是不是不答应?” 苗王为难道:“赵将军,真要是这样,那苗人就不再有苗王了?” 宋启把话翻译过来后,赵佗一拍桌子,霍地站起,重重地道:“苗王,你们协助楚贼与大秦为敌,依照秦律,应当把你和苗人各长老全家都斩首,你还敢与朝廷谈条件?” 看到赵佗这种反应,苗王就足够害怕了,听到宋启翻译过来的话后,连连磕头,苦苦哀求。 要是苗王和各长老位置不保,要是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对于他和长老们来说,这跟要了他们的命没区别,真要是这样,情愿跟秦军拼了。 见苗王如此惶恐不安,赵佗神情严肃,内心却是愉快。 “也罢,本将军上奏皇帝陛下,替你和各长老求情,至于结果如何,就不是本将军能左右。” 苗王又仿佛看到了希望,连连感谢。 他又说,他三女儿貌美如花,只要陛下肯宽恕,愿意把三女儿进献给皇帝陛下。 随后,苗王被带了出去。 看着苗王离去的背影,赵佗嘴角泛出一丝笑容。 随后,赵佗取出纸笺在书写起来,先是报告近期发生的事情,再向陛下认错,说自作主张处理跟苗王之事未事先得到陛下批准,又再全面论述自身对于处理苗人地区的建议。 这个上奏本内容很长,足足有好几张纸。 写好之后,放入信函火漆封缄,立即派人返回关中,上呈皇帝。 ———————— 六月十五这天,晚上。 由曹参所率军的齐军、赵丰所率领的赵军,却没有睡觉。 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这就是曹参所等待的好天气,正是偷偷渡河的时机。 黄河邯郸郡流域,这里的夜晚并非静悄悄,鸟叫蝉鸣,青蛙呱呱叫。 这里也并非漆黑一片,在圆圆的月亮照耀下,有着微弱的光亮。 这正是曹参所希望的,动物的叫声,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齐军行动产生的声音,齐军夜晚行动不能燃火,需要月亮光照明。 齐军主将帅帐,这里灯火通明,所有武将都聚集一堂。 齐军有曹参、樊哙、王吸、薛欧、靳歙、傅宽、奚涓、高邑、陈错、张相如、枞公、卫胠、孙赤、宣义等人。 赵军有赵丰、戚宗、许瘛、冯解散等人。 曹参道:“诸位,今天晚上,我们将要北渡黄河,打败暴秦,收复赵地的时候到了。只要我们这边能打败暴秦,收复赵地,将会挥师向南,跟楚国一同夹击韩信,函谷关以东的韩国、魏国,都有望可以复国。” 赵丰道:“暴秦休想灭赵,赵国复国的时机到了。” 随后,曹参下令进军。 不久后,军令传达到军中各级,齐军、赵军开始行动了。 两军提前制作好的大量船只被搬了出来,由马车搭载着来到黄河南岸,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把船只放入河面上。 等运送过来的船只达到一定数量后,齐军开始渡河了。 曹参、赵丰都一直在岸边指挥着,他们有些紧张,只要还没渡河,谁也无法料定绝对不会有意外。 所幸的是,整天晚上都很顺利。 清晨时分,渡河的兵马已有三万余人,曹参和赵丰亦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