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1章 十二月的莫思柯 (第1/1页)
十二月的莫思柯,很冷。 这一点,华建军想到了,也叮嘱了那些建筑工人多带点御寒的棉衣。 但华建军却没想到,十二月的莫思柯居然会那么冷。 好在杨宁租借了两辆大客车,虽然不带空调,但等在火车站出口时却一直没熄火,依靠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使得车厢中的温度比外面至少要高出了三十度。 听起来,感觉那车厢已经暖和的可以脱了棉衣,但实际上…… 外面的温度低达零下二十几度,而车厢里,也不过就是七八度不到十度。 这么冷的天,怎么做建筑施工呢? 下了火车,一个个被冻的簌簌发抖的建筑工人们,有不少人的态度不由己地又发生了动摇。 但,当他们走进了宿舍楼并推开了自己的宿舍房门时,那些个产生了动摇心态的人,其心思随即变成了忧虑。 这宿舍的条件…… 宽敞明亮,整齐洁净,至少有十五个平米的房间只摆放了两张双层床,而且,暖气供应的还非常充足,房间温度至少在十七八度以上。 比起国内,不知道要好了多少! 只看这宿舍,便能知道,这边的老板跟华哥一样,也是个厚道大方的好老板。 真心想留下来。 却又担心天太冷干不了多少活,而被退回华国去。 这一点,杨宁当然能够考虑到,大冷天的确不利于建筑施工,但他却是一点招也没有,只得是硬着头皮往前走。 他改变不了历史进程! 老大哥国和大表哥国非要在这个月的月底实现交接,而他,必须赶在这个时间之间摆开架势破土动工,造成既定现实的结果。 否则的话,当大表哥国登上前台之后,莫思柯的所有市政规划及建设,都必须过市议会的审核批准,卢什科夫哪怕是大权在握,也难免遭遇到暗流涌动的反对阻力。 毕竟,这场颜色革命进行的并不彻底,联邦保守派于明面上虽然落了败,但仍旧拥有着庞大势力。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在市议会上,自己的项目遭到了狙击,那可就不是磨叽上几个月,浪费点时间金钱的小事情了。 整黄了,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话再说回来。 大冷天就真的不能施工吗? 这种四季交替中形成的动土层并非多么坚固,挖起来,不过是比别的季节多费点力气而已。 寒冷的气温下,混凝土的凝固期确实会延长许多,一倍,两倍,甚至是三倍,都有可能。 但,不管延长多久,总会有凝固的那一天。 至于建筑工人的辛苦…… 中午,工友食堂中,杨宁当场宣布,只要大伙敢于豁出去,冬季的工钱,直接翻一倍。 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杨宁的承诺立马使得这些个建筑工人的情绪兴奋了起来。 老板讲究,咱也不能不仗义,弟兄们,天冷算个逑? 咱华国的大老爷们,什么苦吃不下?什么罪受不了? 干他娘的! 不单要保证质量,还得保证了工程进度,等明天开了春,咱们怎么着也得让杨老板看到地面上的框架。 杨宁‘火上浇油‘,当即再宣布了一项承诺: “打今天开始,这食堂随时来随时能吃饱吃好,中午晚上,哪一餐要是少了两个硬菜,你们都可以指着我杨宁的鼻子随便骂!” 群情,彻底振奋。 有少数按捺不住的,恨不得放下筷子立马开工。 华建军并没有打算瞒着杨宁,中午吃饭时,将建立自己建筑队的打算跟杨宁通了气。 原本以为,这种反常规的计划或许会遭到杨宁的反对,华建军还特意准备了一套说词用来说服杨宁。 哪知道,那杨宁听完了华建军的计划之后,愣都没打一下,便表示出了大加赞赏的态度。 “这个想法好! 房子这种商品,可不像别的什么,用着不合适了,随便就能更换。 很多人家,一辈子可能就会买那么一套房子,合适了,开开心心一辈子,不合适,拧拧巴巴一辈子,所以,咱们要么不建,要建,那就得建出个最好质量的房子来。” 这也正是华建军的理念。 杨宁背后的那个人,或许能从法律层面上将他托上岸,但在社会层面上,唯一能把他托上岸的,只有客户口碑。 当有那么一天,人们一旦提到君华地产所打造的住房,无一不竖起大拇指来,他华建军才算是真正上了岸。 “但这样一来,咱们建造房子的成本可能就会比竞争对手高出许多……宁,华哥还是有些担心啊!” 做为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可能做得到这边一个楼盘刚结束,那边另一个楼盘便开始动工。 这中间,要么会出现工期上的重叠,要么会产生时间上的空窗。 养一支自己的建筑队,工期重叠时指望不上,出现空窗的时候还得照发工资。 正因为如此矛盾,其他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才会采取工程外包的方式。 陪伴了华建军整个旅程的伊万诺夫,此时跟华建军已经混的溜熟,虽然这房地产开发的买卖跟他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但他依旧在苦思冥想,为华建军出谋划策。 “成本高,但你建的房子品质也高,提高些卖价不就得了?” 华建军苦笑摇头。 货比三家,对内行来说,比的是质量,而对外行来讲,只会比价格。 而在住房方面,百分之九十九的买家都是外行。 一计不成,再出一计。 但伊万诺夫想出来的计策,全都遭到了华建军的摇头否定。 待伊万诺夫再也说不出话来之时,杨宁淡然一笑,开口道: “这个矛盾很好解决!” 华建军两眼不由一亮。 我他么就知道,什么难题都难不倒杨宁这小子。 “华哥,你把你的建筑队多加两个字,变成建筑骨干队,你再琢磨琢磨,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呢?” 同桌的伊万诺夫听了之后,是一头的雾水。 但,华建军的两只眼睛却逐渐放出了光芒。 没错!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只要掌握住了技术骨干,三五人便能撑起一支建筑队。 至于那些只会出把力气的人,还还不是随便就能找来一大帮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