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二十二日见闻 (第2/2页)
侍讲学士黄道周来随驾。 李邦华在城南宣武门外的京营校场设立指挥部。满城的青壮由“顺天府尹”、次辅成基命征召,继而到校场汇聚,由李邦华整编,再做最后的分配。 城中征召来的青壮,主要是两种用途。第一,辅兵。上城头守城,倒金汁、丢滚木等、再听从命令。必要时,会补充到各部之中。 第二,徭役。城中的木石拆除、运送粮草、伤员、做饭、跟着官吏维持秩序等事务。 李邦华在天启年间接任毕自严为天津巡抚。整顿兵备为各镇之首,因功擢升兵部侍郎。 所以,搞军事整备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驾轻就熟。 而且,他自崇祯元年末就是京营提督。京营上下的事情,他早就捋顺。 中午后,崇祯带着几个近臣,近加入的国子监祭酒孔贞运一起到城南的兵营中。 校场被隔开成一个个的区域。青壮依次而来,靠右行走。 有几个从国子监新招募的监生充作的军中吏员不断的高喊:“招募辅兵,三餐管饱,一餐有rou,每日给粮3升,有没有人来?有没有人来?” 密密麻麻正在排队的青壮之中,不时有人心一横,跟着这些吏员走掉。 校场的标杆上,一连串的挂着用石灰腌制好的脑袋在风中摇摆着。这都是今天上午刚杀的京营里的贪污官吏。 以大明朝官吏的尿性,自前几日昌平兵抵达,进城布防,备战开始,户部、少府大笔的物资发下来,他们怎么可能不贪?你怕不是在开玩笑。 崇祯的应对也很简单:杀头,抄家。贪多少都给老子吐出来。 军中将校、吏员贪、杀! 京城各部的经办官吏贪,杀。 他早就和孙承宗、李邦华说好,拿人头震慑某些人。不存在什么罪不至死、打板子、革职这种不痛不痒的惩罚。 旁边有标语:贪一升粮,全家没下场,男头悬高粱,妻女去教坊。 又有:既往不咎,改过自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 崇祯在校场的路边默默的看着。 黄道周大概一路从宫中出来,看到城中百姓生离死别,又看到校场上有人为一口rou愿意去卖命,忍不住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明百姓的日子苦啊!这要是经常有rou吃,谁不要命呢? 方正化带着几个御前侍卫,不大喜欢这个调调。 正要说话。外头一个青衫小吏快步进来,向一个司吏汇报道:“城南有一个富户不愿意他儿子服徭役。” 朝廷如今的规定是:十八岁至三十五岁的男子都在服役范围内。这个规矩适用于所有人。这个所有人的意思是,包括京中豪门里隐匿的丁口。 司吏不满的喝道:“你新来的?按照邦华公颁布的命令,免役钱加十倍,收一月。速去!” 免役钱的算法是:一丁一日两升米,加十倍,预收一个月,即六石米。 优先收米。折银按照一石米1.5两银子的价格。 也就是说,城中富户若不愿意出丁口,一丁要出9两银子。中等人家倒也罢了。但是权贵们就要因此法例大出血。 权贵之家,一家的家仆数百,这难道是假的吗? 崇祯其实就是在征收调节税。 那新招收的小吏快步离开。 崇祯看黄道周一眼,道:“卿不要空自感叹,有这功夫,多做点实事比清谈强。实践出真知。” 他知道黄道周感叹出声的缘故,一方面是真感叹,一方面八成是要谏言。 黄道周时年四十五岁,公认的儒学大家,与理学宗师刘宗周并称,性情非常的耿直,道:“臣随驾只能是务虚清谈。圣驾务实,臣才能务实。” 刘宗周就是如今的顺天府尹。不过职权被次辅成基命侵夺得差不多。变成二把手。 “大胆!”方正化忠心耿耿,实在憋不住,尖着嗓子呵斥道。 崇祯摆摆手,道:“卿转御史,归成基命管辖,严查城中贪腐、隐匿丁口不报之事。” 文震孟心里就叹口气。因他们在词臣中的书法、文章在本朝有名。因而得以随驾。这是何等远大的前程。翰林侍讲转任七品御史,这其实是贬斥。 本朝清流,最清贵的官职便是翰苑词臣!科道言官次之。 但是,黄道周刚才的话锋转到做事上,这就由不得他不答应。 这就是当今天子的风格啊! 黄道周躬身道:“臣遵旨。”转身离去。 这时,忽而听得城西几声炮响。稍后,有锦衣卫校尉快马来报:“陛下,成国公朱纯臣大喊不服,请求觐见陛下。” ... ... 刘宗周和黄道周皆非栋梁之材。他们“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 ——顾诚,《南明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