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07【变故】  (第1/2页)
    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阅读小说时,赵瀚看到主角指着天空,嘶声力竭的大喊“贼老天”,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尴尬。    但是,他现在自己也想痛骂——日他X的贼老天!    日,入,直,一个意思,在明代全国通行。    “直娘贼”看似古典文雅,其实这三个字很脏,比“日X妈”更恶心百倍,出现在央视大剧里纯属扯淡。没错,说的就是电视剧《水浒传》!    日头,月亮,这是俗语。    太阳,太阴,这是学名。    在“日”字流行之后,“日头”听起来像骂人,甚至因此倒逼“太阳”,使得学名渐渐变成了民间俗语。    那么,赵瀚为何想要日老天爷的母亲呢?    因为他被贼老天恶心到了!    在天津遭遇寒流,赵瀚专门花费银钱,买了几尺棉布,兄妹俩晚上裹着御寒。谁知离津之后,仅走出几里地,天气突然由阴转晴,晒得他跟小妹差点中暑。    酷热难当。    半路上,不得不停下来休息,找一个背阴的地方躲避日晒。    南下第一天,只走了不到二十里路,多数时间都在歇凉躲太阳。    傍晚抵达杨柳青镇,数十年前,此镇异常繁荣。但随着杨青水驿搬走,小镇渐渐衰落,已经不复往日的热闹。    这里也有饥民!    作为天津往南的第一个大镇,自然是逃荒要饭的好地方。此时大概有数百饥民,化身为叫花乞丐,在镇内镇外扎堆乞讨。    镇上的店铺,全部选择关门,害怕被饿急的饥民给抢了。    镇外的运河边上,有一座废弃的天妃庙。    妈祖不但是海神,也是漕运守护神,而且有大明朝廷的官方背书。杨柳青镇因漕运而兴,集资建起了天妃庙,可如今早就没了香火。    兄妹俩打算在天妃庙过夜,可还没走进庙门,就看到里头躺着密密麻麻的饥民。    “这里不能住。”赵瀚拉着小妹,转身就顺着运河继续走。    又行二里地,天色早已尽黑。    兄妹俩沿途捡拾枯枝败叶,拿出一只破瓦罐,准备生火煮粥喝。    “嚓,嚓!”    从侯爷家顺来的火镰,赵瀚已经使用娴熟。    用枯草垫着火石,再以火镰擦击,几秒钟就能引燃,方便程度不输给火柴,而且还不怕被雨给淋湿。    大米价格太贵,赵瀚只买了三斤黍米、三斤玉米。    黍米就是黄米,古代五谷之一。    至于玉米,万历年间已传入中国,第一个种植省份是广西,第二个种植省份是河南。只看地域如此跳跃性,就知道有官员在推广,不论什么时代,总会出现几个做事的好官。    底层百姓,别无他求,只能期待自己遇到好官。而且,不必是青天,能做实事就足够了。    “二哥,我来淘米。”赵贞芳非常积极。    赵瀚笑道:“那以后煮饭,就都交给你了。”    赵贞芳自豪道:“我四岁就会烧火,娘跟大姐都夸我能干呢。”    赵瀚轻抚小妹的头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水是从运河里舀来的,将黍米和玉米混合下锅,再撒进去一小撮粗盐,很快就传出阵阵食物的香味。    兄妹俩大快朵颐,吃饱之后,裹着棉布抱在一起露宿。    翌日清晨,赵瀚感觉不对劲。    小妹浑身发烫,再去摸额头,果然是烧得不轻。    现实就是这般不讲道理,赵贞芳跟着全家逃荒,期间风餐露宿,饥饿虚弱时没生病。在天津淋了一场大雨,全身湿透也没生病。遇到寒潮入侵,夜里冷得瑟瑟发抖,那时依旧没有生病。    可现在天气转热,昨夜气温正常,还能吃饱穿暖,营养也算比较充足,却莫名其妙就生病发烧了!    赵瀚怕meimei烧坏脑子,忙问道:“小妹,能听到我说话吗?”    赵贞芳睁开眼睛,挤出一个微笑,精神虚弱道:“二哥,我没力气……”    “那就睡会儿,先喝点粥,二哥带你去找大夫。”赵瀚安慰道。    昨晚煮的杂粮粥,还剩下一些,赵瀚搀扶着小妹喝下。    他没有返回杨柳青镇,因为大量饥民的存在,镇上店铺都已关门歇业,根本不可能给陌生人开门。    十岁的赵瀚,背着六岁的小妹,就这样顺着运河,踏上前往静海县的路途。    只前进一里地,赵瀚就双腿发颤。    他把小妹放下来,将用以御寒的棉布,撕成几根长布条。然后从脚一直捆到膝盖,一圈圈慢慢缠绕,做成行军利器——绑腿。    不绑腿不行,超负荷长途赶路,就算能走到目的地,两条腿也会直接废掉。    赵瀚一手拄着长矛,一手托住小妹的腿弯,每前进一步都在咬牙坚持。    即便休养半个多月,但这幅身体还是太弱,体力在同龄人的平均线以下。    当初若非夜里偷袭,根本不可能杀死侯爷!    不知走了多远,赵贞芳突然醒来,趴在哥哥肩头说:“二哥,我是不是要死了?”    “死不了。”赵瀚停下来擦汗道。    赵贞芳还在自说自话:“我要是死了,肯定能见到爹娘,还能见到大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