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塞下秋来风景异(七) (第2/2页)
建了一套叫做参谋的军队外设。 用了几次下来,那可真的是省心。 参谋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虽然很多建议不靠谱,却也能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想法。 只是随着一两场战斗结束。 这些参谋们的建议,也在跟着上涨,就当前的这一场战斗,可都是参谋们自己弄出来的计划。 而且是一共上中下三策。 自己只需要在其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传令下去执行就行。 “洪总督来了。” 其中一人上前行礼,打着招呼。 “我看你们的经验,也正在慢慢的积累,努力一把总会有好处的,我这里给你们透露一个消息,参谋上面还有一个军师的编制,那可是只比我这个总督低上半级。” 洪承畴少有的给这些人头上挂了一个胡萝卜。 他可没有说明,像这种军师的头衔,可是必须从军中选拔的。 可以作战不勇猛,但必须对军务和行军打仗了解深刻,不然用一个啥都不知道的书生,闹出笑话是小事,建议的全是不靠谱的计划,万一作战的将领脑子一抽,是要出大事的。 “下一步就是打王自用,你们先行研究一下。” 还没等这些人脸上的高兴劲完全散开,就立刻给了一个作战方向。 ** 虽说如今的大明只是遭了天灾,还没有到乱世的地步。 可官府的威信早就一文不值了。 若是不是这些人饿的两眼发慌,本着可信可不信的样子,开始吃上皇粮之后,许多事情就很容易展开了。 一开始还是把粮食作为工钱,到最后有分成了两种付款方式,一种依旧是给粮食,另一种就是去官府开办的饭馆去拿着纸条吃饭。 而打从一开始所有的饥民都是领粮食。 可总有一些懒人是不想自己做饭的,于是就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自己做饭还需要木柴,而吃官家饭只需要会洗碗就成。 有了第一个榜样,其他人也就多了一个选择。 当然也有一些厨子手脚不干净,毕竟整个大明的风气就是贪污受贿,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干这事,没沙头都是好的。 连续换了三位厨子,这股歪风邪气才短暂的刹住。 同时开展的还有一些水利,这些其中一部分就需要木匠手艺了,当然手艺人的就要比平常人多出一个人的口粮。 在这个时代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不过吃不完可以挂着账本,以后有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凭借账本和纸条进行粮食活着银两的兑换。 说起对患者和件事情,朝廷亲自设立的大明钱庄也成立了。 其作用暂时也就是发放吃饭的条-子,和兑换金银。 条-子的造价也很容易,不然怎么说这些人聪明呢,哪怕是上面盖着崇祯皇帝的私章,都有人敢于造假,也不知这些人为了能够多喝一碗稀饭,废的什么劲。 而造假的这些人,本来还以为能够活命,最多就是没日没夜的干活而已,反正大家都在干活,谁和谁都一样。 只是这次却被严格的执行了死刑。 可就是这种死刑,也是挡不住还有人造假,崇祯知道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死都不怕的一行人只能逼着他对小纸条上进行多重防伪,可依然挡不住造假大军的侵袭。 想不出好办法的崇祯只能祭起揭发大旗。 只要有人发现造假的人,立刻就给予奖赏,而造假的那人则是把被揭发者的活也干了,只能混包肚子,任何的结余,也都归于揭发者。 很明显,有了利益的监督,效率简直高的不得了。 不知多少人都在低着头干活,然而却在悄悄地观察着,到底谁在造假饭票。 不错现在的纸条,早就被人们看做的了长期的饭票。 很快就到了十月份,平反的捷报一封封的传了过来,而赈灾安民的措施也在一项项的推行下去。 山西,陕北,陕西,甘肃这一代,只要是没有造反的地方,也都很快的进入了建设大潮。 尽管粮食依然吃紧,可每一个平民,都能用出卖劳力的办法,吃饱肚子。 在天灾来临之后,着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才是他们所向往的世界。 没有尝到过饥饿的人,没有办法能够理解吃饱肚子是什么样的感受。 而因此大面积的用工,所集结起来的人,也被分成了很多块,进行了集村并镇。 原来的春装已经被抛弃掉,换成了他们亲手建立起来的村子,而这些村子的规划更加合理,也更加的干净卫生。 而每个村子都有三位退役的老兵管理,一人做村长暂时主管分发食物,一人劝农桑暂时就是恢复耕地,梳理水渠和打井,另一人就是组织人手进行军训。 而这样的安排,立刻就根绝了造反的基础。 进一步的压缩了造反者的活动范围,在西安府的高层认为,年底之后一定能够全面恢复西部的平稳过度。 崇祯也认为是这样。 只是为了杜绝再次出现的贪污腐败,大力加强了举报揭发的奖励。 他自认为给出了这些管理者优厚的报酬,可总有人会胆大的铤而走险。 尽管获取的利益,根本好就不如老老实实干活的那些人,却不知为何,这些人仿佛中毒了一般的认为,只有贪污腐败才能够发家致富。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种奇怪的观念。 为此崇祯不得不让这些人忙碌起来。 分配的任务越重,而人手越少,产生这种歪念头的机会就越小。 他认为这些人,就是吃饱了撑的,此会有闲暇时间研究这些歪门邪道。 崇祯二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其实这种灾难从元年就已经开始了,只是那时候先皇下葬,新皇刚刚继位。 许多事情都是一团乱麻,根本就没有多少人去关注。 而这一年应该是崇祯焚毁《三朝要典》,召回袁崇焕于平台,然后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的奏对。 可现在崇祯已经离开了京城,到了一片可以说是荒芜之地,这些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比较安慰的是这一年,关外的建奴们也很安稳,并没有展开对大明的攻击。 这一点让此事远在西安府的崇祯内劲的紧迫压力,少了一点。 毕竟他能够争取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一两年,若是一两年之内,他黑没有办法试行自己的主张进行变法的话,往后愈演愈烈的天灾和人祸,就更加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