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章 请战! (第1/2页)
紫禁城,东宫。 “什么?” 听了贴身宫女的汇报,吕氏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你说朱允熥把沈王他们几个都给打了?” “是的,娘娘。” 宫女回道:“那三殿下不知道怎么的,跟突然变了个人似的,几个王爷都不是他的对手,被他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纷纷求饶。” 听着,吕氏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她原本想借几位皇子之手,教训朱允熥一顿,好让刚刚露头的他,再一次变回以前那怯懦的样子。 但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朱允熥竟反手将几位皇子教训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 非但没有让朱允熥变回原来的样子,反而让他展现出了强硬的一面。 为什么会这样子? 吕氏皱着眉头,苦苦思索着,良久,喃喃自语:“难道说……老三一直在藏拙?” 想着朱允熥这段时间的变化,不仅学习上有了进步,就是拳脚功夫也突然变得硬了起来,竟隐隐给自己的炆儿构成了威胁。 吕氏的眼神渐渐的凌厉起来。 “老三啊老三,你还真是会挑时候啊,早不跳出来,晚不跳出来,偏偏在你父亲走了以后跳出来!” 即使朱允熥一直在藏拙让人难以置信,但吕氏不得不让自己去相信。 她这么多年费尽心思,难不成临到头来被人摘了桃子? 想到这里,吕氏的心口就像是压上了一块石头,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来。 自从朱雄英走了以后,吕氏就知道她的机会来了。 从那时候起,吕氏就将朱允炆当作是未来储君来培养,对于朱允熥这个的弟弟,平日里都被她拿捏得死死的。 怎么突然就仿佛脱离掌控了呢? 吕氏阴沉着脸问道:“皇上那边怎么说?” 宫女小心翼翼的回道:“安公公说,老皇爷把几个王爷叫去训斥了一顿,问清情况之后,又突然大笑了起来……” “啪!” 宫女话还没有说完,吕氏便一把将桌上的茶具扫到了地上,吓得一旁的宫女瞬间把话吞了回去,伏下身子,噤若寒蝉。 “娘,怎么了?” 这个时候,朱允炆进来的时候正好撞上了这一幕,连忙大步走到吕氏的身边。 吕氏一向礼佛,平日里看上去贤良淑德。 怎么今日生这般大火气? 吕氏听到儿子的声音,这才如梦中被惊醒似地,目光仿佛刚从遥远的地方摸索回来似的。 “炆儿。” 吕氏看了一眼自己这个心爱的儿子,尔后对伏在地上的宫女道:“你先出去!” 宫女如获大赦,连忙告退。 见宫女走后,吕氏这才把朱允炆拉到自己身旁,幽幽道:“炆儿,你父王临终的时候对娘说,让咱娘俩提防你那些叔叔们,但是我今天才发现,要提防的,反而是那个老三!” “怎么又是他?他又怎么了?” 朱允炆脸上露出几分不耐烦的神色。 在他眼里,朱允熥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弟弟,虽然嘴上不说,但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弟弟,现在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惹自己母气生气忧虑。 “哎——” 吕氏叹了一口气,道:“你几个小叔去找老三麻烦,反被老三给教训了,你皇爷爷似乎对老三的做法很赞赏……” “什么?” 不等吕氏说完,朱允炆已经忍不住惊讶出声。 吕氏看着一脸讶色的朱允炆,徐徐道:“炆儿,娘还真是小瞧老三了,他一直防范着我们,就像一条毒蛇一样,蛰伏在我们身边,想要在关键的时候,给上咱娘俩致命一击啊!” 朱允炆听着,一双拳头早已捏紧。 良久。 朱允炆再次看向吕氏时,已是目光如刀,幽幽道:“放心吧娘,孩儿不会输给他的!” 吕氏这才缓缓点头,眸中却是闪过一抹狠厉…… …… 与此同时,奉天殿。 此时已经入夜,但是这里却是灯火通明。 处理完一部分奏折的朱元璋,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把一众文武大臣召来。 赶上一个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大臣的日子也不好过,每天一大早就要上早朝,忙了一天公务后,晚上指不定还要被召唤,而且没有特殊的事情,随叫随到,今夜就是这个样子。 众大臣来到的时候,屋内的朱元璋,还埋头在一堆高高的奏折后面。 “都到齐了?” 朱元璋淡淡的声音从奏折后面出来。 “回陛下,到齐了!” 传旨太监cao着尖细的声音回道。 朱元璋一边看着手中的奏折,一边道:“让他们进来吧。” 门外。 六部尚书,翰林学士,还有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长兴侯耿炳文等一众开国老将,可以说大明朝权利巅峰的一群人都聚集在了这里。 不知皇上所召何事,众大臣心中难免有些忐忑。 待进入后,众大臣齐齐行礼。 “臣等拜见皇上,皇上万岁……” “行了行了。” 朱元璋这才放下手中的奏折,道:“就不要在这万岁前万岁后的浪费时间了。” 说着,朱元璋扬了扬手中的折子,道:“这是前些日子台州知州呈上来的折子,上面说,倭寇侵扰了台州的桃渚村,烧杀抢掠,杀害村民三十六人,掳走妇女一十五人,村民家中财皆被扫荡一空!” “你们天天说咱大明国泰民安,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朱元璋毫无感情的声音落下,屋内一片安静。 “沈溍。” 听到朱元璋点名,沈溍连忙站了出来:“臣在。” 朱元璋直勾勾的看着沈溍,道:“你是兵部尚书,你说,怎么回事?” 沈溍脑中飞快转动着,回道:“禀皇上,倭寇由来已久,他们勾结张士诚等南方的残余势力以及沿海走私商,盘踞海岛,不时侵扰沿海一带,现我大明已在福建沿海四郡筑海上一十六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