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50.又卖疯了 (第1/2页)
“当然品质更高了,想不高都难。” 李根同小七廖峰笑道。 第一期画报的模特,主要是写意等二线。 到了第二期画报,则是雨蝉等一线红花魁,个个都是钱塘城花国霸主。 而且李老板已经感受到钱塘城里其他印书局带来的汹涌暗潮。 贿赂文礼局官员那点钱,不知道还能帮忙顶多久。 所以青春画报抱着没有下一期的决然态度,完全不做保留,将所有精华彩画,全部投入到第二期。 哪怕后有来者,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期画报内容质量都将成为一座巅峰。 于是理所当然,一上市就卖疯了。 市场已经等待太久。 青春画报第一期到第二期之间隔了几个月,直接变成一份季刊。 期间不是没有其他画报跟风。 但就算他们请得起同样档次的模特,可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质量,实在差李根这边太多。 如果不粗制滥造,那石印彩页的成本就直接上天。 一银元卖价可以把印书局亏到吐血。 而且所用工时更是夸张,还不等他们大规模印制出来,李老板的第二场青春风暴就刮起来了。 没对比就没伤害。 青春画报第二期上市,瞬间将先前那些粗糙跟风者扫进垃圾堆。 没有青春画报,人们还能勉强忍受价格高质量差的跟风者。 但青春画报第二期一出,完全横扫市场。 省城钱塘城这里,李根一次性投入两万本。 市场在瞬间就吃掉将近一半。 第一期画报时,还是等上架七天后,书店、报摊老板方才结清全款。 并且李氏印刷厂负责回尾。 到了现在第二期,则是上架当天,就结清所有账目。 至于说回尾,那更是没人敢和李根张嘴。 一般来说,印刷厂如果不负责回尾,那书商提货价格就要低一点。 但陈老板等省城书店、报摊老板这次从印刷厂拿货,出厂价仍然是七角五分。 于是两万本第二期画报,李根从省城渠道收入一万五千银元。 外地书商拿货,也是直接结清账目。 并且出厂价从早先的六角一分,涨到六角五分。 第一批先提货一万本,后续再看情况加印。 当然,这是李根的说法。 其实余下一万本他早印好了。 而且也完全不愁卖不出去。 但不妨碍让市场更饥饿一些。 外地县市渠道一万本,再让他收入六千五百银元。 加上早先雨蝉等模特掏钱买彩照和各项广告费合计一万五千银元左右。 截止第二期画报上市,李根已经进账三万六千五百银元。 不过他手头现在没这么多现金。 画报先期预付款和广告费等等,拿到手后不久,便陆续又花出去。 廖峰这段时间待在省城,除了跟各路书商打交道外,便是暗中收集各式黑白老相机,然后送回河口镇给李根。 印刷画报的同时,厂里也在陆续改装新相机。 “东家,现在越来越不好收了。” 廖峰报告道:“价格已经渐渐涨到二百四、二百五十元左右。” 在当今大顺朝,相机还没有普及流行。 照相洗相,价格昂贵,非一般民众所能承受。 照相的人少,照相馆也少,照相机相应产量同样不大。 李根、廖峰这段时间收购,已经快要把钱塘城里闲置老相机一网打尽了。 再要收购,就渐渐要找当前时代的新型号。 相应价格便也直线提升。 “先把钱塘城这边打扫干净,价格放高点也无妨。”李根嘱咐道。 廖峰点头:“是,东家。” 然后他又汇报一个情况:“东家,虽然我已经尽量低调了,但紫竹印书局等地方,似乎还是注意到了,他们也开始尝试收购老相机。”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价格飙升才格外快,而且是越来越离谱。 “正常。” 李根从一开始就没指望能彻底避过对方耳目。 毕竟这些城里大书局才是真正地头蛇。 或许他们只是因为好奇和跟风,但再给他们一些时间,未尝没可能搞明白李氏印刷厂彩印的技术机密。 石页彩印方面的技术革新始终无法突破成本、时间的难题后,他们的注意力也该渐渐转到照相制版方面了。 事实上,彩照相机的烟雾弹又带偏了他们的方向,让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