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君临天下!_一零九 商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零九 商筹 (第2/2页)

刘策立国之初,便定下吏员两年一考耗标准。

    不同于前朝吏员为官之底层,永无出头之日。

    刘策的官场国策是,想要当官必须从基层做起,只要中学毕业者,有意从仕便可为候补吏员,最迟两年即可上任转正。

    只是不是所有中学毕业生都可以享受这等待遇的,还得从毕业生中选取成绩优异者优先入选。

    普通吏员的考核期为两年一审,只要政绩合格便能直接升迁,甚至能做到六部尚书的位置都无不可。

    因此,如今的吏地位早已今非昔比,既然“当官先从吏,从吏得务实”,无数士家寒门是挤破了脑袋也想搭上被称为“旧历的最后一班车”,尽量让自己族人能在大汉官场成为一名书吏。

    而之所以称旧历最后一班车,便是以后只有至少中学毕业才能为官,随着未来毕业生增多,他们这些旧吏注定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眼下趁着自己还有一些为吏经验,赶紧谋个铁饭碗。

    哪怕只是个候补也好,毕竟大汉各地吏员储备严重紧缺,从候补到落实怕是用不了几个月。

    而一旦考入大学,哪怕最后只是拿到结业证,若要从仕,最低都是七品县丞待遇,即便是女子,不能为官也一样享受七品县丞待遇。

    当然,这些只是品级待遇而已,不过七品官员一年的额外补贴,想要拿到薪水和全勤奖以及职田金,必须实任才行,也防止在任各级官吏心理不平衡。

    可即便如此,这些补贴到手数量还是很可观的,至少个人全年衣食不愁是肯定的。

    秦墨点点头,但又提出疑虑:“陛下,虽然这些学子毕业即可为吏,但他们对政务处理经验十分不足,直接派他们前往塞外任职,当真妥当么?”

    刘策:“这点秦尚书就不必多虑了,朕相信他们一定能胜任,经验不足可以学,

    关键在务实与洞悉各政利弊,采用最适合的手段,过个一两年自然也就成长起来了,

    特殊时期特殊对待,若是他们不懂这个道理,那这十年书也就白念了。”

    秦墨再次点零头,随后又提出一个担忧:“陛下,还有一事,来年西域发展,所需钱粮不是数目,如今关内各地百废待兴,

    南方又有伪楚虎视眈眈,江南各郡县因为陛下昔日大规模打压有过士族,加之士庶一体新政,让不少昔日勋贵怀恨在心,

    另外,四月渭河北侧决堤,波及周边十余村落,虽然因为有提前预防效果没有村民伤亡,但刚开垦的几千亩土地因为洪水浸泡,又要重新处理,

    还有类似零零碎碎,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如今陛下要开拓海外,长期来看利国利民,但现在的国库怕是无法支撑这么浩大的工程,

    因此臣建议,可否将西域开发的方略再缓上几年,等收复青、湖二州,消灭伪楚再定夺也不迟。”

    刘策闻言,思索半晌,还是摇了摇头:“西域、塞外的屯田办厂刻不容缓,朝廷缺钱的话,可以想其他办法筹集,

    长安城中便有不少实业商人,还有诸多耕田队、打井队以及各承包商和畜场主,

    如果让他们参与进来,那么财政问题是不是能缓解一些?至于他们所提的要求,

    朕的原则是只要不违反汉律,一切可以酌情处理,该鼓励的还是要鼓励,让他们大胆放手去做便是。”

    商人是把两面刃,用的好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尽的利益和财富,但若是一个不慎,商饶力量凝聚成资本,这头怪兽便足以把控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

    刘策身为穿越者,自然知道资本的可怕,不什么东印度公司这类臭名昭着的玩意儿,光明末那群官商一体的贵物,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掏空整个明朝的根基,最终让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轰然倒塌,便宜了塞外野猪皮一族。

    但眼下大汉朝廷需要洛克菲勒、卡内基这样实干商饶参与才能让一个农业文明向更高的工业文明过度;同时也要坚决杜绝买办企业在大汉的坐大,防止明末晋商,以及民国四大家这类祸国殃民的贵物动摇国之根基。

    至于如何把控这些商人,刘策脑海里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