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君临天下!_一三六 白麒,你好大的胆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三六 白麒,你好大的胆子! (第1/2页)

    ……

    翌日,沉寂了一夜的未央宫再次开始了新一的初阳,六部各司要员在卯时三刻前便已进入未央宫。

    然后,前往膳房吃早食。

    宫廷早餐十分丰盛,有面条、油炸糖糕、油煎鸡蛋、绿豆汤、米粥、猪rou包子、烘烤胡饼、饭团等十几种不同菜。

    这些都是自助形式的,想吃什么完全自取,只是杜绝浪费。

    毕竟是帝国高层官员,大家又都是斯文人,细嚼慢咽的边吃边谈,也不用担心因为无人看管而将膳堂搞的乱七八糟。

    宫廷早膳这种模式十分受帝国官僚欢迎,免费不味道还不错,很多官员刚过卯时就已经迫不及待等在宫门外等着就餐。

    等吃完早食,百官便前往务政殿开始新一的工作,大汉帝国的中央枢纽,再次高效率运转起来。

    由于刘策新制定的规矩是五日一朝,如无重大事件,各部下属各司不必每日都在本殿面圣,一般都由六部尚书或侍郎将一日所处理之事,或无法抉择的政务呈禀刘策批阅便是。

    这种模式等于间接推翻了几代王朝例行的朝会制度,只因刘策觉得各级官员每日跟个木头人一样站在大殿上,一站就是几个时还没啥事,就等着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实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除了让自己感受下身为统治阶层顶赌快感,再就是一堆“臣有本奏”之类的举措外,根本就毫无其他作为。

    不如让他们把这功夫花费在处理政务上实在,也不用每日战战兢兢揣摩“圣意”。

    务实,才是帝国保持良好运转的核力;国力,才是王朝立足世界的最大筹码。

    身为穿越者的刘策,深知以前历史上各朝兴衰的原因,尤其官场这块,真的是一言难尽。

    试问一个靠权谋,每体会上司本意,丝毫不顾民情的国家,会跟民有尊严、思想独立、科技领先的钢铁之邦相提并论么?

    例如满清时期,我们“伟大”的乾隆朝,曾发生过这么一遭事,有当地官员进京上折子,鲁地某处大旱,百姓颗粒无收,靠卖儿鬻女换取粮食。

    但这位乾隆爷可是刚让自己亲信就任簇为官不久,这不是打自己的脸么?便直接这名官员所报灾情是假的。

    结果那当官的也是头铁,直接拿头担保如果所言有假,便不要这条命。

    此话让这位乾隆爷很下不来台,但为了表明“公正”,表明现在我大清是处于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当即表态他要亲临鲁地灾区看看。

    这一表态可把站在宫殿上一堆包衣奴才吓得满头大汗,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件事是真的,只是为了迎合乾隆爷粉饰所谓的太平,全都装聋作哑,一旦乾隆亲自去鲁地,真相就彻底暴露了,那可是欺君大罪。

    结果,搞笑的一幕来了:刚散朝,乾隆便派亲信连夜出宫,不惜一切代价最快速度赶到鲁地,通知那位还在鱼rou乡里的亲信,自己要来巡视,让他提早做好准备。

    试问这样的王朝,从上到下一起烂到底,如何能强盛?最后欧洲列强一到,这块遮羞布再也遮不住内部腐烂的根基,是人是鬼都能过来踹上几脚。

    如今身为帝王的刘策,自然不愿意自己的王朝子民沦为一群什么都不懂的愚民,也不愿意朝堂百官将来变的只会揣摩自己意图的尸位素餐之辈。

    甚至刘策在有意无意间,淡化皇权在朝野之间的影响力,虽然他清楚,可能终自己一生,甚至往后几代人,都无法实现所谓君主立宪法案,况且眼下局势也不允许。

    但海纳百川,终靠点滴积累,总该有人要去做的,一切便从自己开始吧。

    刘策起来没多久,刚洗漱完毕,屁股都还未在御书房坐热,白麒便来求见。

    “白麒,你昨夜可曾睡的踏实?”

    “回禀陛下,庄严殿的床铺柔软,末将睡惯了硬铺,还真有些不适应。”

    “看来倒是朕疏忽了,呵呵,这么早找朕是有何事么?”

    “末将,还真有一些事,想来求陛下,就怕陛下闻听后龙颜大怒,怪罪末将。”

    “哦?来听听,什么事让你这个杀伐果断的武安侯都唯唯诺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