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章仲谋随风起势 (第1/2页)
还有的媒体直言:这是一场个人电脑领域的革命,是打破了业界行规,引发了商业和生活,颠覆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伟大变革…… 当然了,还有早就安排好的报道。 说的就是诺亚公司的捐赠了,他们同一时间,向美利坚的6家中学,2家大学,英吉利的4家中学,2家大学捐赠了300台诺亚电脑。 总价值超过80万美元。 彰显了一家科技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教育领域的重视度。 这种火爆。 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冷却。 反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情况,因为各方都在推波助澜。 于是,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诺亚这款新上市的个人电脑,就售出了13万台的销量。 质量与口碑双丰收。 这个销售额,直接让业界目瞪口呆之下,一时间鸦雀无声。 要知道,过去的1978年,全年个人电脑销量,也不过才20万出头。 而在1977年,这个数字还停留在4·8万上。 可以预见,按照诺亚的这样的发展势头,岂不是两个月的销量,就可以打破去年的销量总数? 这,确实有些过于让人惊愕了。 但一个产品成功了。 就必然会有无数的人,会去研究它、学习它,甚至是去……复制它。 于是,诺亚也慢慢的,开始被人深入解读。 比如市场。 诺亚帮助他们,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 他以前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人去迎合这个市场。 而诺亚,帮大家找到了那条最合适的路。 再比如产品的设计。 这样高的配置,为什么诺亚能把价格压到这么低? 各大半导体公司,尤其关注这一点。 比如英特尔、德仪、惠普、IBM、MOS,甚至是大和的东芝、三菱、NEC、富士通等。 都开始关注并研究诺亚。 结果很让人震惊。 就说那枚CPU主芯片吧,上面集成了5000多个晶体管,却用了1·8微米的制程工艺。 对比一下同是16位的英特尔8086芯片,上面却集成了4万个晶体管,也是1·8微米制程。 制程暂且不说,因为两款都一样,没必要比较。 但是晶体管数量上,却相差了8倍。 也就是说,如果用同样的一片晶圆来制作,人家能切割出80个芯片来,你英特尔却只能切割出来10几个。 那么,成本瞬间就拉开了。 然而,这个还不是最恐怖的。 最能体现它设计水平的,是在主CPU下面,加入了一个缓存芯片。 大家都知道。 CPU和DRAM的发展,带来的虽然是存储容量的提升。 但后者的读取速度慢的问题,却也体现出来了。 而与CPU主频不相匹配,就必然会影响整个微处理系统的性能。 所以,如何设计,才能解决高速CPU和低速DRAM之间的平衡,就是一个关键。 诺亚就巧妙的在他们之间,加入一个高速缓冲存储器。 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在8位元处理器时代,这个问题并不太明显。 但在16位元上,这个问题就像是黑夜里的萤火虫了。 这样的插入一个缓存,无异于神来之笔,让无数工程师感叹不已。 本来,这事情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因为接下来,就是摆明车马,看怎么去竞争了。 但是没想到的是,现实,又适时的给了他们一棒子。 就在几天之后,一家媒体,采访了一家位于加州斯坦福的晶圆厂。 这家企业,就是为诺亚提供了CPU芯片、存储器芯片以及缓存芯片的供应商。 而就在采访中,晶圆厂负责人坦言,自家生产线制程工艺的良品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三。 这个就直接把各大半导体公司侃晕了…… 当前英特尔的良品率是多少呢? 答案是70%还不到。 这差距…… 还有希望吗? 诺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狂澜,直接让亚力克登上了舆论的潮头。 莫世文还好,毕竟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以及他与诺亚之间的关系。 但是亚力克不一样啊。 他要管理公司,还要准时去牛津商学院读书,不出面都不行。 所以,他只能站在前台,迎接一片赞誉之声。 当然了,这个sao气的青年,也不介意偶尔曝光一下,享受一番独立云巅的风景。 就连他们那个江河日下的落魄家族。 都靠着这一番势头,窥到了一丝复兴的希望。 而在市场上,诺亚依然在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随着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大和、台南、新加坡,以及南高丽销售网络的全部铺开。 各地都是捷报频传。 诺亚公司,也成了英吉利经济危机下,那难得一见的温暖阳光。 引发了举国关注。 进入11月的第一天。 统计数据新鲜出炉,全球总销量终于突破21万台。 一个半月多一点儿的时间,诺亚凭借着一台个人电脑,狂揽5个多亿美元。 这个数据一经公布,瞬间再次引起了一片喧嚣。 这个以前被人无视,甚至连蓝色巨人IBM,都觉得个人电脑市场太小的说法。 完全成了一个笑话。 于是,随着诺亚的这份统计数据被曝光,多家半导体企业,就纷纷公布了研发自己的个人电脑的计划安排。 这个时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是占据市场分一块蛋糕了。 至于其它的,那就先放一边等一等好了。 这时候,大家忽然就意识到,诺亚当初公开自己技术标准的好处了。 不用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不用担心市场的风险预测。 虽然利润可能会少一点儿,但省去了前面的研发投入以及市场风险,利润绝对也不会少啊。 就看谁能抢在前面了。 而这会儿的德仪,其实心里多少是有点儿苦的。 两条三英寸2·5微米制程的生产线,怎么到了人家的手里,转眼就变成了四英寸1·8微米的了呢? 这特么不科学啊! 还有章仲谋领衔的那个小团队。 短短时间里,就把良品率给提升到了90%以上,比大和人还牛叉。 这特么……人才啊! 就算事实与报道中的有所差距,那也不会差别太大。 而相对于自家那刚刚60%出头可怜的良品率…… 靠,不能比啊,侮辱性太强了! 这样的人才,怎么就没有留下来呢? 嗯,这个也不能说。 毕竟,德仪可是大企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