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日新月异_第一章 困局 第1节 新朝未必新气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困局 第1节 新朝未必新气象 (第1/3页)

    困局·新朝未必新气象

    泰昌元年正月

    新皇登基,一扫神宗朝的故事,初一、十五的大朝会次次不落,每日里都会与内阁中枢会见,研讨国家大事,国家机器再一次高效的运转起来,好多万历年间都已经没人管的鸡毛蒜皮的琐事,现如今也都开始有人管了,但属实说还不如没人管的好。

    泰昌帝自万历四十三年开始观政,神宗可谓是手把手的教,早已不是政治上的小白了。四十七年开始监国,虽说时日不长,但也是明白了神宗的一片苦心了。这大明朝真的可以称的上是积重难返了,原本当太子时的好多抱负,现如今看来也是明白了有多么的不合时宜和意气用事了。

    不过在神宗爷面授机宜下,泰昌帝开局的三板斧也是大开大合,舞的虎虎生风。

    一千万两的劳军银子都是由东方银行走的账,文官这头除了看到一堆报表上的数字外,连根毛都没见到。不过即便是泰昌帝无比放心的东方银行,在这件事的办理上也是玩了花活的。

    这一千万两分成两批各五百万两,分别犒赏边镇和内地驻军,具体的分派上,东方银行也是仔细的权衡了一番的。其中都司、总兵府一级分了二成,卫所、参将府一级一成半,千户所、游击府、守备府分一成,百户所、备御所、防守处则是半成,四成发到了兵丁的手中,剩下的一成全部都用作补充粮秣辎重送到各军驻地。

    之所以这么分,是孙远出的主意。

    边军也好、卫所军也罢,即便是募兵,主要的战力便是总兵、参将、游击等官佐将校的亲兵家丁,所以这些总兵、参将、游击、守备就是要喂的。

    卫所军虽然不堪战,但守御之责却也是很突出的,即便是再不能实实在在的打硬仗,可是维持地方上的稳定也是却不得他们,所以各地卫所军从都司到百户所的一众指挥使、佥事、同知、千户、百户也得喂。

    剩下的便是基层的兵丁,尤其是卫所军更是不稳定因素,卫所军的日子也是太苦了,成规模的流民、盗匪的主力基本上就是这些人,要想维持稳定,这些人定然也是要喂的。

    最后粮秣辎重这一块是绝对需要补充的,犒赏的钱各级官佐将校是绝对不会用来补充粮秣辎重的,各地军兵现如今手上根本就没有余粮,一旦开动就要朝廷发饷,这样的局面必须要逐步的改变,要不然空有百万军,却无法有效动员,那这百万军不管能不能打,就都是摆设了。

    于是才有了这么个分法。至于后续的派发,东方银行早就计划清楚,通过各个有合作的商团来办理,同时也有东方银行、虎威堂及东厂锦衣卫的监督,确保每一文都能送到位。

    赏银的发放完全是实打实的按人头发的,各军用于吃空饷的空额那自然是领不到钱的,但官佐将校也都是按比例也发了为数不少的钱,也都是没什么怨言。再有就是下面兵丁的苦处他们也是清楚的,对于这样的分配大家伙也都是心服口服,所以此番犒赏还算是办的实在,虽说做不到一扫明军的颓势,但鼓舞士气的目的还是达到了的。

    而矿监税使返京的事更是快刀斩乱麻,内廷都知监的公文一出,都得麻溜的给朕卷铺盖回京,谁敢再生事端,例如什么沿途吃拿卡要、刮地皮,那就仔细你的脖子了。

    太监那可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家奴,没有主子的支持,谁还鸟他们呀!一个个都是立马执行命令,不敢有丝毫的耽搁。

    但同时,吴王朱由梼却是暗中通过虎威堂仔细的关照了在各处镇守的矿监税使,走就要光明正大的、耀武扬威的走,除了坚决执行不沿途刮地皮的死命令以外,内廷的脸面必须也得顾及,必须要展示出一副‘此番走,咱家那也是奉了皇命才走的,可绝不是咱家怕了你们’的架势,演技好的还得做出一番‘咱胡汉三早晚会回来的’的做派才行,绝对不能弱了皇家的面子和威仪。

    这个好办啊!妥妥的执行!不过,话说着‘胡汉三’是哪位好汉?

    至于补官的事,就是有些慌乱了。泰昌帝也没头绪,朱由校也麻爪,朱由检很是积极、但也是没有章程。朱由梼则不然,鬼迷烂眼般的、偷鸡摸狗似的给自己个老爹出了个馊得不能再馊、但却是切实可行的主意。

    所有在万历朝因谏言被贬的,非因枉顾国法、草菅人命被罢官去职的,非因贪污受贿被革职的,有一个算一个,通通的被召回了。没有主政地方经验的,由吏部会同考核后,分配到各布政使司补充省府州县的缺员官额,京师里一个不留。其他有地方主政经验的,由六部会同遴选选派,补充各部院寺的官缺。

    而这里头却也有一些特例,不过却都是泰昌帝钦点的,为啥点这些人,那可真是没人知道。

    官缺一补充,尤其是这么大范围、又如此规模的,还真是大明的头一遭。但是补完之后,泰昌帝可就有点郁闷了。原本缺官时,很多事说办就办了,可现如今逐步的补齐了官缺,事反倒是复杂了。

    连着cao作了几天,泰昌帝是愈发的郁闷起来,尤其后悔的是优先补充了都察院和六科,泰昌帝就突然觉得自己周围出现了无数只苍蝇一般,要多郁闷就有多郁闷。神宗大行的事就来来回回的鼓捣了十天,楞是没拿出个章程来,真真的是不知所谓了。

    由此,对于朝廷众臣的德行也是心知肚明了。虽说泰昌帝偶尔还会有本不该有的‘书生意气’,但有朱由校在一旁提点,也算是朝局牢牢的掌握在了手中。

    外廷热闹的很,内廷这头却是很玄妙,或者应该说是很诡异。

    李恩没有按惯例靠边站、依旧在位主持大局,已经病了很久勉强履职的卢受依旧掌管东厂要害,似乎一切都是平稳的很,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与此同时,内廷中好些个原本够资历该补进司礼监的,除了王安、李铭论资排辈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外,其他的都是没有履新。反倒是御马监这头,第一时间全部换成了泰昌帝在东宫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