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小镇少年 (第2/2页)
,应该是在祭户一事上的做派。 祭户一事上,小镇上的人家大都是用rou糜而非豆粥。 毕竟豆粥和逐鼠用的米粥相差无几,换做rou糜似是有让天官大神认出些祭祀的虔诚在里头的意思。 酒肆虽然开在小镇上,生意说不得有多红火,可酒客们白花花的银子,徐安忍也是能见着的。 按理说千家万户重视的祭户一事,排得上小镇富贵人家的掌柜一家不应该如此小气,但是既然掌柜的坚持要用豆粥,哪怕是徐安忍觉得不妥帖,也是没得法子的。 去年的这个时候,徐安忍还和店小二讨论过:退一万步来说,天官大神真的下凡罚恶赐福,看到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着的rou糜吃得完嘛? 当时的徐安忍只记得店小二听完自己的疑惑后,讥讽地笑了笑,也没有正面回答徐安忍的问题,只是应了大堂里酒客招呼后丢下一句话。 天官又不是随处可见的畜生和乞丐。 徐安忍虽然说不上哪里不对却也有说不出可以否认的地方。 酒肆所在的小镇名唤三合镇,是西牛贺州里偌大的乾阳王朝地图里的边边角上一点。 镇子里原先是做陶瓷生意的,虽说比不上那些被乾阳王朝敕令官窑烧制的“瓷镇”,但是小镇里的生意往来倒也算是红火。 只不过在小镇自打乾阳王朝吞并了朱雀王朝之后,小镇的烧瓷生意便被朝廷下了旨意熄了窑火。 镇子上的老人虽是哀叹逐渐破败的三合镇却也是对乾阳王朝勒令窑洞熄火挑不出半分毛病来。 新朝烧旧窑,怎么看都犯上那么一个窑火不熄旧朝不灭的大忌讳。 至于曾经的三合镇怎么个红火法,徐安忍也都是听酒肆旁边守着窑洞的王老头说教的。 反正自打徐安忍记事以来,小镇大概就是这副模样,除了前年外出谋生的青壮年,镇子里便再也没了赋闲的青壮年了,更别提有外人往镇子里头赶的。 一盏茶的工夫,徐安忍便忙活完了祭祀的活计,连带着扫干净了桃符春光里头的最后一场屋外门雪。 上元佳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饶是平日酒肆里喧闹的那些个腌臜汉子们也都窝在屋里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因此酒肆里的生意自然是冷清了许多,徐安忍便也多了些闲暇。长此以往,掌柜的索性也就给徐安忍放了两日的假。 而店小二,以徐安忍的猜想便是有了宽限也该是大步不离酒肆的。 整理完了簸箕笤帚的徐安忍出了门,旁边王老头的屋舍上仍是如昨夜般洒满了积雪,挂满了冰凌。 至于门前栽种的桃树,即使是炎夏六月徐安忍也从未见过它的盛放,年年如此,岁岁皆同。 久而久之徐安忍也便当王老头不曾打理,桃树已然坏了树根。 徐安忍看着王老头屋檐上的雪霜摇了摇头,只想着明日快些日落得时候提了笤帚来帮忙。 王老头心善,小镇里的人都通晓。 前些日子徐安忍想是要替王老头扫去屋檐上的积雪,只是被店小二突然而至的新活给耽误了,待到这几日便又是上元佳节祭神的日子,一拖再拖也就落入了明日的行程里头。 想是今儿个许是开春以来最后一场迎春雪了罢。 徐安忍心想着,十年如一日的小镇光景便映入了他的眼帘。 虽说徐安忍自打记事以来就没出过小镇,这数十年来往来最远的便是从惊蝉巷远远的绕开桃花巷去镇门口的驿站帮忙派些信件,自然没见过外头江陵扬州城的阔绰。 但饶是如此,不需对比徐安忍也能感觉的出三合镇并算不上大。 即便是王老头说的辉煌事也该有些老人们独有的“添油加醋”,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许是无师自通或是寻一觅慰藉罢。 三合镇委实算不上大,入了镇门便是酒肆和驿站似门神一般左右而立。 徐安忍踱步走在路中央,小镇少马车,徐安忍打小便习惯了在路中央游戏。 绕过王老头的窑庄拐个弯便是罗泪江,虽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江流,但实际上也就一涧溪模样。 小镇唯一的学塾就是依江而建。 早些年的学塾徐安忍是不常来的,近几年徐安忍也是不常来的。 鸡鸣日晓时分,清晨的三合镇上本就没什么人,更别提如今的节日家家的男丁妇人们也该有个日子放下一年的疲惫,暂缓些活计,自然也就婆娘娃娃热炕头的贪睡了些。 本该万籁寂静的天地间,身后一道落子声传来,徐安忍顿了顿了脚步便继续向着惊蝉巷走去。 惊蝉巷和桃花巷仅仅临了一条碎石路,但二者却是天壤之别。 桃花巷算是三合镇老早以前的老地方了,还未落魄的时候桃花巷里也尽是些财主富绅住的屋舍。 徐安忍很少来过桃花巷,也不太愿意路过。 桃花巷里住的多是家底殷实的有钱人家,门槛子自然也高,泥腿子徐安忍可迈不开腿跨不进去。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桃花巷里一些个大户人家扎堆的宽敞巷弄,徐安忍甚至都没有远远望见过。 只听过同玩的林端阳提起说:那边的街道,大多铺以大块大块的青石,倘若碰上下雨天,那是绝不会一脚踩下去惹得泥浆四溅。 至于那些质地极好的青石板,经过上百年来人马车辆的踩踏碾压,早已摩挲得光滑如镜,自是不可能如惊蝉巷那般跌上一跤还需要到小镇南面找游方郎中帮忙取出些陷入rou里的碎石。 “吱呀”,苍老的门房开户声伴随着老人沉重的步伐, 那扇对徐安忍万般拒绝的大门,悄然敞开, 踏出门槛的老人抬了抬瞧着有些分量的眼袋子,目光投向那凝固在屋檐头边的冰凌雪花,慈眉善目地聆听者雪化水后的落地清脆。 “滴答” “滴答” “滴答” 三声数尽,老人将目光转移到远远有些不可目视之处,那里有位少年踏着泥泞前行。 老人双手合十,心湖平静处默然有三处涟漪绽放,细听之下有心声响彻。 “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