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二章:水力锤锻法 (第1/1页)
在去往实验基地的马车上,严嵩按照朱宸濠的要求,有些不情不愿地写下了“前进基地”这四个大字。 朱宸濠随手就将那张写有这四个字的宣纸拿了起来。 在仔细看了看后他说道: “字倒的确是好字,不过嘛……” 说到这里朱宸濠便突然顿住了。 “有何不妥之处么?” 严嵩自觉写得还好啊,不明白皇帝为何会表现出不太满意的样子。 “字没啥问题,可我就是觉得吧,只这几个字似乎差了点儿意思,也少了点儿气势。” 朱宸濠边说还边看着手中的那幅字摇起头来。 “我就说嘛,还是前进这俩字不太好听,换一个肯定就好了。” 严嵩原本就不喜欢前进基地这个名字,此刻一听朱宸濠之言,立马建议换其他的来重新命名。 “我不是这个意思。” 朱宸濠先斜眼瞟了严嵩一下,接着才说道: “我只是觉得可以在前面再加上几个字,以彰显我天朝上邦明哲煌煌之概。” “陛下不会是想在前头加上‘皇家’二字吧。” 在说这话时,严嵩都已经开始翻白眼了。 瞧见严嵩那副模样,朱宸濠立马干笑道: “呵呵,加上这两个字也不错啊,你看皇家马德里就比巴塞罗那听着气派多了。” “这不就跟那皇庒、皇店一个意思么,真加上那两个字,陛下就不怕日后实验基地被人家简称为‘皇基’吗。” 严嵩显然并没觉得加上那两个字更有派头,反而认为添上后更土了。 “……” 朱宸濠则被“皇基”二字彻底整无语了。 虽然朱宸濠已经不说啥了,可严嵩却仍继续道: “陛下,那些欧洲小国因为底蕴不足,才不得不反复强调皇家二字。 而我大明承天应命,普照四方,诸国来朝,又何须用这两个字来体现皇家之气?” “番邦蛮夷,也敢使用皇家二字,当治其僭越之罪。” 这时,已听明白几分的刘泉忽然怒气冲冲地接了一句。 严嵩见状赶紧对刘泉道: “刘公公不必太在意,那应该只是翻译不严谨的问题。” “好了,就这样吧。 刘泉,你回去后就找匠人按照严嵩题写的这几个字制作一幅匾额,完成了再命人送去基地挂上。” 朱宸濠已被严嵩说得没了兴致,也就不再坚持加其他字了。 吩咐完毕,他便直接将手中的那幅字递给了老太监。 刘泉忙双手接过宣纸并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马车又前行了一阵子后,三人耳中便隐隐听见了某些声响。 而随着继续向前,那种因金属不断碰撞形成的“呯呯”声也就越发的清晰了。 没过多久,马车便停了下来。 已被朱宸濠命名为“前进”的实验基地,到了。 整个基地占地颇广且看护甚严,进出的匠人都需出示能证明身份的令牌和接受士兵的检查。 当然,皇帝来了自是另一番景象。 跟随朱宸濠进入前进基地后,严嵩先朝着往四周看了看。 就见基地中已建起了不少的房舍,而且分布合理,一点儿都不显杂乱。 随意瞧了瞧后,他的目光便投向了正传来敲击声的方向。 然后,就被河边那些巨大的水车给吸引住了。 每一架水车旁边,都建有一栋小屋,而“呯呯”声正是从屋内传出来的。 水车其实也就那样,没什么好看的,关键的东西自是在小屋内。 “走,过去看看。” 很快,朱宸濠便对着严嵩招了招手,让对方跟自己一起去往河边小屋。 随便选定一栋小屋后,朱宸濠便和严嵩,以及刘泉、火信俩人走了进去。 此时屋内正有两个工匠在忙碌,看见进来之人是皇帝陛下,赶紧大礼参拜。 “尔等继续,无需管我们。” 朱宸濠当即冲俩人摆了摆手,让他们继续干之前的活儿。 由于皇帝已不是第一次来此,那些匠人也都知道对方的习惯,因此告了一声罪后,便自顾自地工作起来。 严嵩进入小屋后,立即好奇地打量了一圈。 整个房间内,除边墙上有一座炼钢炉之外,占据中间位置的,是一个正在不断旋转的巨大木头柱子,以及它旁边那个被带动着不断上下锤击铸铁的巨锤。 屋内的炼钢炉并非高炉,而是一种辅助炉。 它的作用,就是把高炉练好的铁锭进行二次加工。 在铁锤的敲击声中,朱宸濠大声对严嵩道: “你觉得怎么样?” “陛下,这种用来锤锻的水车,我华夏古已有之。” 严嵩一边看工匠不断翻转铸铁以使水车带动的铁锤能更均匀地捶打,一边答道: “早在汉朝,甚至更早时,先民们就利用水车来舂米了。 那时,这玩意儿叫水碓。 其实,欧洲以前也是用它来舂米或锤石头的,直到11世纪才被用于冶炼锤锻。 而真正被用来制作金属工具和兵器,则是从本世纪开始的。” “哈哈,这么说来,朕还走在那帮欧洲蛮夷的前面咯。” 一想到现在只是1520年,朱宸濠便开心地笑了起来。 “陛下,欧洲人之所以会想到用水力锤锻法来提高铁器的质量,那也是因为他们的炼钢技术远远落后于我天朝,所炼出的熟铁所含杂质极多,只能靠不断锤锻来排除杂质。” 严嵩这个时候则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为何欧洲人会想到利用水力来锤锻铸铁。 “你的意思是,我大明由于炼钢技术要比他们强,所以就没必要反复捶打,于是便没发展这项技术?” 听完严嵩所言,朱宸濠脸色有些变了,他很怕这个水车锤锻又白搞了。 “欧洲这个时间段,是用的熟铁吹炼炉直接做熟铁,而用这种炉炼出的熟铁,其实就跟咱们的生铁差不多,当然杂质就很多咯。 而我們则是先用高炉炼出生铁来,再将生铁炒熟铁,这个过程中杂质已经被排除了许多。 南北朝时,我中华又发明了灌钢法,此项技术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我大明又做了大量的改进。 经过了这个过程后,钢铁中的杂质就更少了。 也就是说,我国所炼出的钢铁,就算不怎么捶打,质量也要强于经过水力锤锻反复捶打后的欧洲钢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