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八章:随意的商税 (第1/1页)
热门推荐: 那帮大太监,刚才看见桂萼并没有靠其开源节流的提议而获得多少好处时,还暗暗高兴。 他们还想着,日后必定要好好教训一番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却没想到朱宸濠转眼间就给了桂萼如此大的恩典。 皇帝的态度,亦让万锐等人投鼠忌器,觉得不可轻举妄动。 让桂萼站在那个跟其身份不相符的地方,朱宸濠的确是有意为之。 这位老兄虽然性格怪异,情商极低,完全不怕得罪人,可朱宸濠却不得不为其帮衬着一点儿。 要不然,他还真怕桂萼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做事,就莫名其妙地被其他人给阴死了。 特别是此人现在还得罪了那帮太监。 明朝的那帮太监可不简单,比如此刻并不在京的刘吉,他手中可是握有东厂这个特务组织的。 若朱宸濠放任不管,等刘吉回来说不定就会想方设法给桂萼罗织罪名,把对方弄到大狱里去。 好在明朝太监虽然权势滔天,却只能依附于皇帝,不像汉、唐那般可以肆意妄为。 所以,朱宸濠想要压制那些大太监,也不是什么难事。 “桂子实因现行的赋税制度已不合时宜,而提出了新的税法,朕以为很好。 各位臣工就应该像他那样,有什么好的建议,都不要藏着掖着,统统说出来,以便我大明能随时修正不足之处,最终走得更好更稳。” 朱宸濠跟着又夸赞了桂萼一句,并借机让其他官员也勇于献言献策。 待群臣恭声应和之后,朱宸濠才继续说道: “赋税乃是一国之根本,而除了田赋之外,朕还想再跟大家聊聊商税。” 其实改革商税制度,才是朱宸濠原本想要在这次朝会上讨论的。 可他却没料到会跳出来一个桂萼,直接掀起了一场风波。 结果反而使得他想要谈论的话题,被压到了后面,直到这个时候才提出来。 下方那帮官员虽已听到朱宸濠说要跟他们聊商税,但还不知道皇帝具体想要说什么,因此全都没接话,皆等着对方说得更详细点后,再决定自己该怎么应对。 “桂卿因我大明的田赋制度太过繁杂而提出要改革,可我朝的商税制度,不但杂,而且还乱。” 朱宸濠也不绕弯子,直接就对众臣说道: “我大明立国之初,太祖高皇帝为恢复因多年战乱而凋敝的经济,在工商税收上采取了极为宽松的政策。 这在当时的确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我大明的商贸日渐繁盛,工商业的发达程度亦远远超过了前代各朝。 然而,我朝所收上来的工商业税却一直都不如前面的那些朝代。 朕想请问一下各位,这是为何啊?” “这也是因为太祖深感百姓生活不易,才专门制定了较低的税率,所以每年能收上来的商税才不多。” 王春见其他人在皇帝问话后都不开口,而他身为户部尚书,管的就是这一块,于是只好出言答了一句。 “我大明跟工商相关的税率的确很低,可这却并非收不上税钱的根源。” 朱宸濠瞟了王春一眼后说道: “太祖心系百姓,所以在征收工商税时,下旨说虽各地税收皆有定额,可即便完不成,朝廷也只核实而不问罪。 而太祖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想要尽快将工商业发展起来。 底子薄,完不成定额也正常。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已越来越繁荣,按理说这个定额应该能轻松完成了吧。 但事实上,还是完不成。 对此,朕却不觉得奇怪。 因为,不是各课税司局完不成,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想完成。” 说到这里时,朱宸濠狠狠地拍了一下龙椅的扶手,发出了“啪”的一声脆响。 这个声音,也让下方那些官员听得浑身一激灵。 “可为什么他们不想完成?” 朱宸濠拍完椅子后,寒声继续道: “因为他们知道完不成也不会受到惩处,那自然可以利用这一点,去跟那些商人做交易咯。 商人可以在他们的庇护下少缴税,但却得拿出一笔钱来孝敬那帮家伙。 于是,原本该交给国家的税,便落入了私人的腰包。” “这……这样的情形或许有,可想来也不会太多。” 王春也不知道朱宸濠是掌握了什么证据,还是只限于猜测,可不管哪一样,他都必须得站出来分辨一二。 “哼,朕不管这种情况多不多,从即刻起,你户部都得把每年的定额先完成。 必须明确告诉那些人,再完不成,那就不会只核实而不问罪了。” 对朱宸濠而言,这个税收定额只是一个契入点而已,他将利用这个点,来引出更多的线和面。 “陛下的旨意臣必定传达下去,与此同时,臣也会请刑部派员帮着一起查探是否真有人借机中饱私囊。 若查实了,必定严惩不贷。” 王春连忙应了一声。 “查肯定是要查的,不过王卿,有一点若不改变,就算这次能把那些损公肥私的家伙都清扫出去,可用不了多久,必将又会冒出来一大批。” 在王春表态要彻查各课税司局是否与商户勾结时,朱宸濠却直指那只是治标而不治本。 “这是为何?还请陛下赐教。” 王春没怎么明白朱宸濠的意思,忙请对方说得再透彻一些。 “一来是缺乏监管,二嘛,则是那些负责收税的课税司局里,除了几个正式的官员外,全都是些编外人员。 这些人,既非官也非吏,朝廷也不管他们来自何处,更不会发放俸禄。 如此一来,那帮代表国家征收税款之人,便只能从所得款项中获取维持生活的费用。 当个人利益跟国家利益搅合到了一起时,你觉得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吗?” 朱宸濠一直觉得明朝的商税制度太过随意,很多时候都直接受负责收税的人员影响。 而这些收税人的来历也很随意,随意到连工资都没有,他们当然就不会有什么责任心了。 有些家伙甚至任性到想收就收,不想收就不收的程度。 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干,就是知道即使一个铜板儿都收不到,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因为正如朱宸濠刚才所说,朝廷对商税收多少虽有定额,可这个有却跟没有是一样的。chaptere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