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65-黄子澄是真不服 (第2/3页)
所以,朱棣下令休整一番,等到第二日,便全力攻打真定城。 然而,连续三天过去,哪怕大军全力攻城,众将轮番上阵,真定城却被耿炳文守的固若金汤,让甄武等人一点便宜没占到。 而且瞧这个样子,耿炳文再守个十天半月,也不成问题。 这让甄武打出火气来了。 狗日的耿炳文,野战打的那么稀松,甚至他们自从到了涿州后,耿炳文的所有举动都被他们料想的一模一样,现在怎么会有这个本事,竟然把城池守的这么好。 这让甄武和众将都有些不服气。 倒是朱棣叹了口气道:“之前野战耿炳文打输了,可想到他如今已有六十多岁,倒也能理解,可现在看来,耿炳文老虽老了,但到底还是当初随父皇打天下的老将,他若是连这点本事都没有那才是怪事。” 说起来,朱棣不善攻城。 其实不单单朱棣,朱棣麾下众将基本上都不擅长,这也不能怪众将,在场年轻将领居多,尤其像甄武这种,差不多可以说是跟着朱棣成长起来,自然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朱棣很大的影响。 这些年中更是经常随着朱棣出塞打蒙古人,把朱棣擅长的骑兵奔袭战,不仅学的门清,用起来也溜的不行,但攻城这事,别说朱棣不擅长,就算擅长也没地方教啊。 而且,一军之中若是将领偏科,他们cao练士卒时,士卒跟着也得偏。 燕军士卒中,哪怕是个步兵,扔给他一匹马,他翻身上去也能展示一段马术表演,这对南军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可对于燕军来说却是一个生存技能,他们在塞外抢到马必须就得会用,要不然逃命都没别人跑的快,可是让他们攀城头,他们的动作是真不熟练。 朱能这时请战道:“殿下不必涨耿炳文士气,午后我愿再出去战上一场,定攻下真定城。” 朱棣摇了摇头,道:“打不了了啊。” “为何打不了了?” 朱棣掏出一封信件,仍在桌上道:“老和尚来信了,山海关集结了兵力,意欲出关动我北平。” 这… 算算时间,辽东兵马集结山海关再慢,这时候也差不多该集结完毕了。 这确实不能再打下去了。 不过此次出战,战果很显著,已然让世人知道,燕军没那么好欺负,更没那么好灭,如此情况下,也是该回去整顿一下,收拾收拾家门口的糟心事了。 “那咱们午后便整军,退还北平?”张玉问道。 朱棣点了点头道:“没错,午后就走,不过走归走,咱们闹了这么大的事情,总要给朝廷个交代,我这就上书自辩一番,请求朝廷诛杀jianian佞,释放齐,代等王,洗湘王之冤屈等,只要朝廷不行针对藩王之策,我愿与朝廷止兵戈以续亲情,还平安与天下,你等也都给我具名在册,以示心愿和平之念。” 这话一落,甄武愣了。 这是交代? 纯粹他娘的添堵! 问题是,朱棣自己上书就罢了,还要带着王府臣属一起上书,以示和平之心,这不得气死朱允炆? 众将面面相视,脸色有些古怪。 他们这老板也是够jianian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和尚给出的主意,毕竟谁不知道,这个时候朝廷若是愿意退步议和,绝对威严尽失。 什么是朝廷?! 朝廷打胜了,可以彰显和平之心,诏安或者议和,但是打输了议和,朱允炆就是再傻也不可能同意。 朱棣这么做,摆明了欺负大侄子。 试想,朱棣这番自辩自表心意,想必肯定能让一些温和的朝臣心有好感,哪怕就连不愿意战乱的天下百姓,也会念朱棣一个好。 俗称,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朱棣兴致勃勃的开始组织语言,书写奏疏,写完后让甄武等人加上名字,让人送了出去,随后众将下去整军回北平。 甄武是知道朱允炆绝对不同意罢兵的,而且也清楚耿炳文之后就该李景隆上场了,他还隐约有些记得李景隆将会一路打到北平城,但具体什么时候打到的甄武就不清楚了。 但是甄武在大军行至涿州时,特意请示朱棣,在涿州多留了一些人马,并且亲自叮嘱了一番李司好好防备,试图看看能不能改变历史。 李司是涿州城守将,算是甄武一派的人,对于甄武的叮嘱自然是拍胸脯保证,这让甄武放心不少。 甄武心想,北平城前有涿州城拦路,只要李景隆打过来,涿州没有第一时间攻破,他们就可以增兵至涿州,这样也不会被李景隆直接打到北平城。 说起来,他的家里人都在北平,实不愿看到北平陷入动荡。 …… 而这个时候,南京城,朝堂上已经掀起了滔天的大波。 前些日子的雄县,莫州之败,所有人都还可以用攻势受到小挫来解释,可耿炳文十三万大军被燕军打散,打没了,还被燕军压在城里暴打了三天,最后扬长而去。 这还能怎么解释。 这是一场显而易见的败仗。 尤其是朱允炆收到朱棣的上书后,被里面的内容气的浑身发抖,坐在龙椅上,暗中紧紧的捏住拳头,青筋暴起,足可见他心中的怒火有多么的旺盛。 可朝堂上监察御史康郁,仿佛看不到朱允炆的怒火,依旧在表达着自己的政见。 “世上最让人悲痛的事情,莫过于亲人反目,如今诸王,皆是太祖所遗亲子,论尊贵皆是陛下的叔父,怎么能听一二之臣的一己偏见,而损亲情之谊,试想,当初若不是某些人进谗言,至灾祸加诛燕王,燕王又怎会举兵反抗,现在陛下不妨看看,燕王举兵才两月有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