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_97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山河永在!(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7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山河永在!(求订阅) (第2/5页)

许宽慰。

    至少,自己的这个后辈,并不是如同桀纣那样的亡国之君,贪图享乐。

    至少他在位十七载,还一心想着挽救江山社稷,拯救大明江山。

    只可惜,能力不够,毫无手腕。

    令不出紫禁城,纵使有天大的心气,有泼天的抱负,又能如何?

    “罪臣不敢起,罪臣在位十七载,毫无建树,致使国家沦丧,山河不存,罪臣无面目见列祖列宗。”

    朱由检没有起身,他痛哭流涕,积攒了十几年的苦楚,在此刻通通爆发。

    观看了自己的一生,他此时已经明白,今日之后果,除了群臣相误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出在自己身上。

    面对眼前开创了大明一朝的先祖,他不敢有任何的侥幸。

    也不敢将罪责全部推诿到臣子身上。

    “你要如何做?”

    朱元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问了一句。

    现在多说,已经没有丝毫的用处。

    “罪臣自知罪孽深重,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尸身,只求他们,勿伤百姓一人!”

    此句言尽,朱由检仰天泪流。

    他心中早已有了决断,如今能够亲口对先祖说起,自是干脆。

    “你既有此心,便也足矣。”

    朱元璋眼眶有些湿润,他无力再说什么。

    这大明朝,他也救不了了。

    但是,这大明朝最后的皇帝,他的后辈子孙,能有如此觉悟,便没有辱没他的门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一死而已,又何惧之?

    薄日阴风,凄冷老树。

    白绫挂枝,帝王自缢。

    以死明志,风骨永存。

    朱元璋站在一旁,身躯微微颤抖。

    这天下,轮回不尽,兴衰有时。

    他亲眼看着大明在他手中建立,昌盛。

    又亲眼看见大明衰落,败亡。

    种种心绪,在其心中萦绕回环。

    久久不绝。

    过了许久,他才深深的吐出一口浊气,声音有些嘶哑。

    “先生,我朱家这一位后辈,可有负于天下?”

    这一问,问的悲戚,问的哀伤。

    易泽上前一步:“不负天下!”

    四个字,盖棺定论!

    单说崇祯皇帝朱由检,虽说能力不足,但在位十七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已经超越大明半数以上皇帝。

    只是这天下,经过数位不作为帝王的祸害,早已经是千疮百孔。

    崇祯无能,但这天下,本就是无药可救。

    朱元璋回转身来,看了一眼自缢的崇祯帝,又看了看自绝于树下的老太监王承恩,目光陡然间冷厉起来:“先生,朕想知道,大明臣子,又是如何?莫非都是贪生怕死之徒不成?”

    这一问,问的杀意浓重,问的冷厉非常。

    易泽思绪急转,回想起明末之时,诸多大臣的表现,略一皱眉,而后道:“此事,还得请陛下自己去看!”

    说完,易泽伸手一挥,阴云化作画卷,直通臣子身侧。

    那一幅幅影像,仿佛就在面前。

    画面之中,双塔寺,古井。

    阴风凄厉,满眼萧索。

    院墙之上,绝笔遗书。

    “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很!”

    这一行字,字字带着血泪,仅仅看去,便是心中震动。

    易泽在一旁,动情的讲述着。

    “此为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死前绝笔,他苦寻崇祯帝不得,于双塔寺旁古井自杀!”

    而后,画面再次一变。

    “此为户部尚书见翰林大学士倪元璐。”

    画面之中,倪元璐满面悲戚,执笔写道:

    “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

    笔落,字成。

    倪元璐长叹一声,向南而坐,取帛自缢而死。

    随着画面的转变,一个又一个臣子,从容赴死。

    李邦华投缳而绝,死前留下绝命诗:

    “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

    大理寺卿凌义渠闻崇祯皇帝驾崩,扶墙哀号,以头触柱,血流满面,待天明,穿紫衣拜阙,作遗书辞别父母,然后悬梁自尽,时年五十二岁。

    兵部侍郎王家彦上吊自杀!

    刑部侍郎孟兆祥同其子孟章明自缢而死,其妻亦随之其后。

    一幅幅画卷不断的闪过,一个个名字迅速地暗淡。

    此刻,观众早已经泣不成声。

    “这才是大明的风骨!”

    “我一直以为,明末的大臣们都是黑心贪财自私自利之人,现在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人愿意为了大明殉国!”

    “他们是读书人,他们的骨气和脊梁从来没有被打断,这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气节。”

    “大明有如此臣子,何其幸哉!”

    朱元璋看着画面之中,一个个臣子慷慨赴死,同样是眼角湿润。

    不管他们能力如何,在此时此刻,他们在朱元璋心中,都是合格的大臣。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朱元璋仰天长啸,积攒的郁气在此刻消散干净。

    至少,大明的臣子没有辜负大明天下,大明的末代君王,同样没有辜负大明天下。

    如此,便够了。

    他看着吊死的崇祯皇帝,欣慰的笑了。

    这个后辈,或许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是,他有宵衣旰食的努力,有直面死亡的勇气。

    如此,便无愧于大明,无愧于天下。

    而大明的臣子,或许有那贪生怕死之徒,卖国求荣。

    但作为皇帝,作为一个屠戮贪官污吏的帝王,朱元璋明白,这样的人,无论什么时代,也无法根绝。

    如今糜烂之局,大名名存实亡之时,能有这么多高风亮节、志虑忠纯之人,为此殉国,已经将朱元璋那一颗愤恨的心安定下来。

    最怕国将亡,而世人,无人认可自己曾为此国之民。

    如此,才是悲哀。

    朱元璋长出一口气,目光萧瑟。

    终究是自己艰苦奋斗打下来的江山,如今,一朝沦丧,他心里也很不好过。

    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即便是他,也无能为力。

    “纵观历史兴衰,如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