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53 病的不轻啊 (第1/2页)
苏轼的眼中闪过迷茫与不解。 而今满朝新党,皆欲要置他于死地。 仿佛彼此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一般。 皇帝震怒,更是要施以极刑。 在这个风口浪尖,极度敏感的时期。 谁又会站出来为他说一些好话呢? 观众们也很好奇。 “对哦,我记得好像是有人上书劝谏了皇帝,不过忘记是谁了。” “对这段历史我只知道四个字,乌台诗案,其他的大体上没了。” “惭愧惭愧,我也只知道乌台诗案四个字。” 观众们议论纷纷。 没有人去搜索答案。 因为易泽迟早是要说的。 再等一会儿也就是了。 苏轼细细的思索着。 他实在是想不出来,有谁能够帮自己度过这一劫难。 这一次他莫名其妙的得罪了新党,可以说是十死无生的境地。 换做是旁人,早被拉出去辕门斩首了。 也就是苏轼,名声极大,皇帝或许还顾忌一点声望。 “我不清楚!” 苏轼看着易泽,缓缓地摇了摇头。 “是王安石。” “什么?” 苏轼震惊开口。 眼神中有着难以置信。 这可是他的政敌啊。 犹记得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这已经是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而今,新党构陷苏轼有逆天之意,以至于他锒铛入狱,几近身死。 却不曾想到,居然是王安石救了他。 “哦,这就是男人之间的友谊吗?” “我们是政敌,但这不影响我救你。” “完了完了,我居然脑补了一场苦情大戏。” “这对cp我磕了!” 观众里有不少是知道王安石与苏轼之间关系的。 这两人政见不同,可以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 若是正常展开,少不得王安石还得踩上两脚。 万没想到,居然是王安石救了苏轼。 易泽注视着苏轼颤动着的瞳孔,又道:“王安石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一言而决!” 苏轼听完,只得愣愣的点了点头。 他依旧有些难以置信。 但很快这份难以置信,转变成了一声叹息。 “苏轼估计都没有想到。” “是啊,原本的政敌救了他,确实让人唏嘘。” “我记得后面他们两个人和好了?” “大抵是相忘于江湖的那种感觉吧。” “宋朝文人内卷严重的很,苏轼能够遇到王安石,也算是运气好。” “确实,换成是秦侩,苏轼早没了。” 画面之中,易泽退后一步。 他要去与下一个苏轼会面了。 那个时候的苏轼,已经从牢狱之灾中解放出来。 简单地说,已经进化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苏轼。 完全体苏东坡。 后世打上去的标签,大抵是乐观豁达。 或许是这一场让苏轼几近身死的乌台诗案,打开了某种意想不到的窗口。 往后的苏东坡,对官场的执著少了许多。 乐情于山水之中,有感于天地之内。 多了豁达,少了轻狂。 夜幕将明,东方已然鱼肚白。 走出监牢,新鲜的空气涌入易泽胸腔,带走那丝丝污浊。 汴梁,一派繁荣。 《清明山河图》绘制出了这里的繁荣,却没能描绘出隐藏在繁荣背后的血泪。 一国养一城,所谓的繁荣,不过是虚假。 士大夫纵情声色,天子声色犬马,大宋基业,风雨飘摇。 就像是一只四处漏水的破船,即便有人缝缝补补,但也无法挽大厦于将倾。 因为这艘船,从一开始就是破的。 船上的甲板之中,满是肥胖的蛀虫。 掀开木板,能够看到趴伏在这艘船上的蛀虫正在吸食着帝国的血液。 即便偶尔有啄木鸟前来消灭蛀虫,也扛不住群起而攻之。 更何况,坐在最上面的那位,也是一只蛀虫。 醉生梦死,平庸之辈。 最后再看了一眼身后的监牢,易泽迈步走出汴梁。 脚下踏着时光,走过的都是岁月。 当出了汴梁之后,繁荣已经消失不在。 剩下的,是远离繁荣的贫苦百姓。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无立锥之地。 这是大宋底层百姓的真实写照。 富有的只是那么一小撮人而已。 恰如现在。 “每个人都向往大宋,认为这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实际上,繁荣的只占有1%而已。” “都是被骗了,毕竟各种营销号也只会吹大宋繁荣,丝毫不提百姓的苦楚。” “穿越选了大宋,运气好衣食无忧,运气不好活活饿死。” 看着易泽走过的路途,很多观众只感觉心中一个美丽的幻想正在破碎。 “少数人的繁荣被吹捧,而绝大多数人的苦难,则被下意识的忽略。” “贪污、腐败、堕落、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这才是真实的大宋。” 一路之上,所见之景,触目惊心。 这还是在大宋朝国力较为昌盛之时。 若是换作战乱之时,百姓的日子只会更苦。 易子而食,从来不是史书上一句空话。 当草根树皮,乃至于能吃的观音土都被饥饿的灾民吃干抹净之后,悲剧就会上演。 这无法避免,因为在很多时候,底层的百姓,总是有着愚昧的部分。 圣人可言舍生取义,而底层百姓,大多时候只想着一日三餐,温饱而已。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最开始的口号大抵都是吃饱穿暖。 易泽的声音再一次响起。 这一次并没有其他的场景,只是在前行的途中,类似于旁白: 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 这一年并不简单。 倒不是说高高在上的皇帝做了些什么事情。 这一年,苏轼四十五岁。 距离乌台诗案,过去了三年。 心灰意冷的苏轼,虽说逃脱了牢狱之灾,保全了性命,但也被排挤出了政治中心。 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职位相当低微,而且没有任何实权。 大抵就是个花瓶,还是不好看的那种。 苏轼到任之后,身心俱疲,心情郁闷。 也因此多次在黄州游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了后世多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定风波》,《念奴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