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67 曹cao关羽初相遇 (第1/2页)
时光流转,岁月穿梭。 历史的碎片就像是走马灯一样,飞快的转动着。 仅仅是片刻时间,观众就从斑驳的历史碎片中窥见了人物的一生。 悲欢离合,坎坷荆棘。 得意之时仰天长啸,天下何人不识君? 失意之时寂寞如雪,苟延残喘回忆往昔荣光。 此时此刻,观众的视角和易泽是一样的。 站在高高云端,俯视着三国时期的悲欢离合。 看其中的小人物,也看其中的大人物。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挣扎,大人物有大人物的落魄。 唯一区别的是,有些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有些人,挣扎一生,最终来不过是黄土一抔。 归根结底,无论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他们都是人,是为达目的费尽心思的普通人。 有些人目的没有达到,不幸的成了背景板,昭示着别人的荣光。 说到底,三国依旧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 只有胜利者,才能踩着万千尸骸,最终掌握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历史的走向从不会因为某个穿越者零星的一两句话而改写。 他该通向何处,就会通向何处。 曹cao自离开洛阳之后,回了老家,借着家族力量,再一次组织起了一只颇为强悍的队伍。 毕竟他的父亲曹巨高,曾经也位列三公之首,这样的底子,已经是不差的了。 而刘备的发家经历自然是坎坷很多。 三兄弟结拜之后,通过斩黄巾得到了朝廷的奖赏,不过也只是区区一个县令而已。 后面又发生了怒鞭督邮事件,三兄弟再一次四处流亡。 有意思的是,《三国演义》中怒鞭督邮的是莽撞人张飞,而实际上,怒鞭督邮的人却是刘备。 大抵是刘备也看不惯这所谓的督邮了。 从中可见刘备性子也是颇为霸烈,不然也不会如此做法。 气是爽了,只是后果自然也需要承担。 刘备的发展并不顺利。 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这个名头,不是很好用。 连普通人都不是很好忽悠,更别提那些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诸侯了。 不然刘备也不会在涿郡卖了那么多年的草席。 三国时期,世家林立,无数英雄豪杰粉墨登场,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神话。 但本质上,整个三国时期,背后的推手依旧是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 他们信奉着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四处投资那些有一定能力的诸侯。 往往同门兄弟,会在不同的阵营之中献计献策,彼此竞争。 这便是世家的力量。 且说虎牢关前,曹cao此时已经是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在各路诸侯中也能说得上话。 不过也许是因为易泽的原因,他的表现并不如他的名声,显得小心谨慎,从不出头。 而刘备,凭借着自己的名分,还是在十八路诸侯中占据了一个小小的末座。 这也是他第一次吃到这个名分的红利,占了不小的便宜。 没这个名分,莫说上座,恐怕就是加入某一方诸侯,也会有点麻烦。 此时十八路诸侯分别是: 南阳太守袁术,率军两万。 冀州刺史韩馥,率军两万。 …… 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北海太守孔融…… 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而曹cao同刘备,也正是在门外初次相遇。 曹cao率人赶到之时,刘备已经到了。 只有三人,刘备关羽张飞。 眼看这一言不合就要动起手来,曹cao眼前一亮。 这三人之中,竟然有先生所说之人。 曹cao回忆了一下易泽所说: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又仔细看了几眼,心中愈加肯定。 定是此人无疑! “先生曾说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若是能有此人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但看眼下情形,这三人互为兄弟,却是难了。 曹cao心念一转,几步走上前去,却没有直言关羽,只是同刘备打起了招呼。 二人对视几眼,心中算盘便已经响了起来。 “在下刘备,敢问足下是?” “曹cao。” “可是刺董的曹cao曹孟德?” “cao未曾建功,实在惭愧。” “孟德兄刺董义举,已是名扬海内,备深感敬佩。” 三言两语之间,关系便拉近了。 几人一同入关,说到底,刘备一不小心,便承了曹cao一个人情。 只不过之后的事情,曹cao可就帮不上忙了。 想要在十八路诸侯之中站稳脚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曹cao因为刺董一事,积攒了不小的名声,因此进去之后,便得到了袁绍的欢迎。 但刘备不一样,无名无势,因此一上来便受到了刁难。 此刻便显出名分出身的重要性了。 若是刘备此时说自己是织席贩履之辈,当下就得被轰出大营。 在座哪一个不是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太守刺史,都是达官显贵,盟主袁绍更是四世三公,声名赫赫,怎会容许有织席贩履之辈入席。 因此,即便有曹cao的引荐,袁绍依旧不是很客气,直言道:“请问组下是何出身?” 意思实在是明显,如果没有出身,单凭三人,是万万不可能入座的。 此刻道出出身,便是坐实了名分,也有了位次。 刘备只是微微躬身,便带着几分傲意:“我乃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景帝玄孙。” 此时不能畏惧,更不能气馁,一旦语气中稍有不坚定,便会被认定为满口胡言。 至于是不是真的,或许刘备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诸侯们并不担心。 袁绍也不担心。 这个时期,出身是不能瞎编的,否则一旦查实,后果相当严重。 不像现代,名片上各种头衔,什么艺术家董事长之类的名头一大堆,实际上到底是什么牛马谁也不清楚。 三国时期极为看重名声,曹cao刺董,虽败犹荣,这就是名声。 能够让一个籍籍无名之辈,迅速地名扬海内。 只是刘备的来头太大,诸侯也有些不敢信任。 经历了一番波折,期间曹cao又出言相助几次,这才将事情揭过。 刘备又承了曹cao第二份情。 虽说有了座次,不过也是末座,还得搭上袁绍那一句:“我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