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明末游戏_第5章 抢救黄泛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章 抢救黄泛区 (第2/4页)

《一剪梅》堪称官场入门教材。只要遵循行事,入阁拜相不敢说,一生平安富贵不是难事。

    李自成显摆了一手,开口道:“老王,我在九峰山看过你给端靖世子写得碑,功力深厚。”

    王铎拱手谦虚,“世人多有谬赞,过奖了。大师这一笔隶书方显真本事。”

    他随即转口道:“小兄弟有话不妨直说。不才虽然官职低微,但在外面也略有几分薄面。能帮忙绝不推辞。”

    “觉斯兄快人快语!”

    李自成也就不故弄玄虚了,“六月初六日,大水自西而来,黄河两岸水高丈许,伤人漂房……”

    进入五六七月份,陕西山西京师河南连续降雨。

    陕州、鹤壁等地“银雨四十日”。

    六月初六日,黄河决口于孟津,“横溢数百里”。

    杞县、鄢陵、扶沟、西华、淮阴、鹿已、拓城、沈丘、商丘、虞城、砀山、萧县、丰县、太和等淮河以北地区均被波及。

    陈留一带“白骨如山,人至巢居”;许昌“平地水深二丈,飘没房屋人口无算”;汝阳、遂平、确山“平地cao舟”。①甚至还有记水高数十丈,尼玛十层楼高了,文人的嘴没把门的,看看就好,信他年都过错。古代谎报、夸张灾情是常规cao作,这样上面万一赈灾免税,地方官就能黑一大笔。第二年还有个河南官说崇祯五年河南全省大旱,扯几把蛋。

    黄泛区老百姓苦矣。

    当然有大雨的原因,但更多是人祸。

    以黄河来说,明代原来定有“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疏浚制度。

    万历以后“凡大挑、小挑之费,俱入上下私橐。”

    “天启以前,无人不利于河决者。侵尅金钱,则自总河以至闸官,无所不利;支领工食,则自执事以至于游闲无食之人,无所不利……于是频年修治,频年冲决,以致今日之害,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潘季驯之后,再无能人干实事。

    这正是崇祯年间“河患日棘”的根本原因。

    其他水系的情况也差不多——

    大臣奏:东南时患水灾,皆水利不修之故。

    崇祯皇帝问:水利为何不修?

    钱龙锡回答:水利是东南第一大事,但修理需要钱粮。

    朱由检一听要钱,急忙开动脑筋:要修水利,可扰民否?

    征发劳役白干活当然扰民。

    那正好,不要修了。朱由检舒坦了,我不能扰民啊。

    各处水利严重失修,大大削弱了农民抵御天灾的能力,而官府一味追比钱粮又迫使农民大批逃亡,更加重了灾荒的破坏性。

    与此同时,欧洲的鹰国佬正在玩“羊吃人”圈地运动,但是他们的粮食反倒增产了。难道是天佑鬼佬,他们没遭遇小冰河?

    17世纪的欧洲又叫做“大运河时代”,包括鹰国在内的各国都在挖运河、修水利,农田灌溉条件大大改善。再加上金属冶炼技术的上升和制造效率的提高,金属农具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此外还有些其他措施,因此农民比例虽然下降,但是粮食增产。

    实际上,欧洲佬的耕种水平压根比上中国,他们连堆肥技术才刚学会没几年。

    人家先是有了农业革命,之后才出现了工业革命。

    法兰西国粮食自给率能达到百分之三百。但是民众们比较惨,一直饥荒不断。直到将来他们发动了大革命分了教会的土地,大家才发现,本国每年农田出产不但能让所有人吃饱,甚至还富裕到能养活几十万匹军马。

    农业革命,如果打个比方,套到大明虚构的改稻为桑,那就是老百姓赚钱的同时,相对从前还吃的更饱了。

    可惜,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效率等等,在咱大明玩不开。

    另外,水患侵害老百姓无所谓,影响到老朱家不行。

    到今年八月,崇祯他爹的陵寝宝顶被大雨损毁,皇帝就把主事修陵的前工部尚书削籍。那老汉都退休十年了,你随便削,人家吃嘛嘛香,能活到九十一,看着崇祯上吊。

    明年淮水薄祖陵,崇祯又逮总理河道工部尚书下狱。

    大帝做事多果断!

    可是治标不治本啊!

    ……

    李自成未卜先知,说了一通即将下大雨、决口之事,把王铎惊呆了。

    “大师何出此言?黄河决口事大,可不敢妄谈。”

    “这次我带了五万银子来,就为加固孟津堤坝。没人会拿这么多钱唬人玩。”

    至于加固了孟津一带堤坝,黄河没了发泄渠道,下游会不会再决口……没法考虑那么多,保住一地是一地。

    王铎耸然动容,起身作揖,“有劳先生,敬佩之至。”

    即便六月份没下大雨,黄河没发大水,人家自掏腰包修筑堤坝总不是坏事。那可是五万两银子!

    李自成也站起来,“事情紧急,咱边走边谈。”

    路上,王铎自然要请教下原委,李自成少不得再次装神弄鬼。

    然后——

    “大师可否为某卜一卦?”

    “实话往往很难听,你确定要我说?”

    难听……王铎受惊了,前途不妙?

    他拱手道:“事在人为,劳烦大师教我。”

    “你……”

    王铎仕途不顺,同年卢象升已经是三品大员了,他还是个五品穷京官。还有被李自成俘虏过的郭竹征,也是同年进士,也比老王品衔高。

    到崇祯八年,王铎四十四岁,官居右庶子,仍然五品。当年他跟温体仁不和,转调南京翰林院。

    崇祯十年,温体仁卒,王铎这才回转北京任少詹事,正四品。

    崇祯十七年,王铎在家守孝,崇祯帝自缢。

    老王南下,福王儿子弘光帝朱由菘封他为东阁大学士。然后夺故大学士温体仁等官荫,王铎拟旨削之。报仇了。

    隔月加王铎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然后就是——

    “莱阳左萝石懋第尽节之日……彼钱谦益、王铎等,于福王出奔后远迎王师。天大雨,跪伏泥淖中,士马腾踏驰过,麾之起,不敢起。直待大帅豫亲王至,命之起,三呼万岁,然后立身,可谓恭顺。”

    其实王铎也想提前跑来着,因为受“假太子”一案牵累,没跑掉,胡子还被群众薅光了。

    顺治九年,王铎在礼部尚书任上病归,旋卒。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