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四章 漩涡 (第1/4页)
百姓们有些身上有斗笠蓑衣可以穿的,但是有一些却没有。百姓与百姓之间的穷苦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些穷的鞋都穿不起,有一些还勉强凑的出一身没有补丁的衣服呢。不过那没有补丁的衣服,他肯定是舍不得,平时穿出来的都是过年的时候拿出来穿一穿,然后赶紧再放回去。他有好衣服就有旧衣服,因此也不算是因噎废食。因为平时干活,生活有旧衣服可以穿。而那些穿不起鞋,裤子只有半截,身上打满了补丁,连斗笠都没有的人,此时此刻,才是最着急的。他们家里穷,吃不饱,自己的力气也小,自己的地也小,那么自己能开垦的荒地就更少,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来越穷。相比较而言,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就比朱重五那样的家庭差很多。虽然朱重五自己也就是个穷苦百姓,没有什么钱。但是毕竟自己的儿子是个壮劳力,自己拼拼命,也算一个不错的劳力。生活总还是过得下去。但是那些穷到极致的人,这地里为数不多的庄稼,却不敢有丝毫的闪失。少长出来一株庄稼,可能就有一天没饭吃。他们愁啊,他们急呀,但是就是不能被放出去。终于有几个穷疯的活不下去了,脑袋一上头就冲了过去。他手无寸铁,自然不敢和这些士兵战斗,他要和他们争吵,他要理论。可当他离得太近,站到了鹿角的旁边,离士兵只有一步距离的时候,就直接被士兵一刀砍死了。尸体重重的倒在地上,将地上的积水溅起一片水花。士兵甩甩刀上的血,血水滴在积水里,浑浊的积水里晕起几点红花。随后便一言不发地将刀入鞘。士兵们再也没有去威胁这些百姓,连一句劝离的话都没有再说。但正是他们的这种姿态,让百姓们再也不敢聒噪。是的,刚才百姓们是不敢前冲,现在是连话都不敢说了。诡异的安静,众多的百姓与众多的兵站在一旁。就这样站在雨里,通天之中只有雨的声音,再没有半分旁的杂音。百姓们这个时候是应该离去的,因为已经确定了出不去,他们也不敢闯关。那么在这里站着,在雨水中凉着,只是白白的消耗自己的体力,白白的浪费自己身上的热量。这样愚蠢的行为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这是对他们视如生命的粮食的浪费。真是一群愚蠢的农夫啊,不懂得取舍,不懂得认清现实,不敢于反抗,但又不肯安心接受。他们只是站在原地,站在雨中,幻想着有救世主的出现,幻想着转机的出现。就这样徒劳的等着,等着。终于在雨中好像等出来一些动静。一支马队从后面奔腾而来。百姓们慌忙闪开,将中间的道路让出来。马队在积水上奔腾,溅起都是水花。从百姓身边经过的时候,百姓的身上也溅满了泥水,但是没有人在意。骑马的人不在意,百姓自己也不在意。那马自然也不在意。当然,也许平时可能会有一些人心里感觉不爽,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大家身上都是湿透的。奔腾过来的马队让守在城门口的士兵如临大敌,瞬间警戒起来,长矛凌厉,在鹿角上面排成阵,对准着道路。马队为首的一个锦衣公子,赶紧勒马。他的骑术不错,马儿在这湿滑的泥路上恢恢一声,还抬起了双蹄展示了一下。如临大敌的城门守军这时候才看清斗笠下的锦衣公子的样子,解除了警惕。但他解除的警惕是针对于公务的,而私人心中的紧张却没有消失。这来的是张承,张昭的大儿子。在吴郡,只要孙权的儿子一天不出现,就是张承的地位最高。张承可以说是吴郡最大的二世祖,他的爸爸可是张昭啊。士兵解除的警惕,是因为觉得张昭的儿子不会做出对吴郡、对孙权不利的行为。他这个时候到这里来,一定是有公务在身。但是,他心里私人犯的警惕则是害怕。这个士兵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应该是一个叫做庞统带着城里的大官步骘一块儿去了庐陵,再也没有回来。应该就是在这件事儿发生前,城门口有个守军,触怒了张家的一个公子,还不是张昭的儿子,只是一个旁亲。结果最后连尸体都没能保存,被主公拿去讨好张家了。这守军见着张承气势汹汹的骑着马来到这里,心里怎么能不害怕?他要真把自己打死了,那自己也真的是白死。哆哆嗦嗦的还没有上前去问话,张承就自己说话了。“立刻打开城门,放我外出,我奉命前往庐江,向刘使君献出降书降表。”“请,请公子出示公文。”刚才如此冷漠挥刀收到的士兵,此刻在张承的面前显得是如此的胆怯。但在同僚的注视之下,还是壮着胆子哆哆嗦嗦的向张承索要公文。张承没有为难他的意思,从怀中取出公文。张承怀里一个油包纸包公文,背后背着一个包裹,包裹里是一个木盒,木盒里套着一个金盒,金盒内用丝绸做底衬,放着孙权亲笔写下的降书降表。此时还没有将公文大印送到刘备手下。这大印要等刘备带众人来到吴郡城外,使孙权出郭迎接,跪地献出。守中的士兵翻开油纸,检验了一下公文,核对无误,就命令放开城门,放张承出去。士兵们当即收起武器,将鹿角架开,取下城门木栓,将城门打开,放张承离去。城门打开之后,张成就带着骑队一声令下,催动坐下战马踏着积水从这挂着人头的城门洞里出去了。等张承的人过了城门洞,士兵又赶紧列阵,将城门关闭,放下门栓,拉回鹿角。面对眼巴巴的在旁边瞅着的这些百姓,士兵们又恢复了刚才那副冷漠的样子。经过这一个插曲,暴雨中仍然是百姓在无声的站着。但是他们是不可能出去的。对于天气,他们感到绝望,对于面前的士兵,他们也感觉无力。终于,一开始的倔强被这中间的插曲打散了,他们开始垂头丧气,三三两两的往回走。刚才张承和士兵的交谈,他们听得很清楚。张承带着降表去向刘备投降了,刘备应该很快就会来了吧。百姓们在心里念叨着,祈祷着。希望新来的主公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吧。吴县县城内的大搜捕仍然在继续。昨夜逃走的那些士兵还是没有找到。还有大胆的敢在街上停留的百姓,都被驱离赶回了家中。这一次,不管百姓们如何唉声叹气,也只能在屋里看着暴雨继续侵袭大地。而张承离开城门之后,转向南行。要去庐江寻找刘备,最近的是往东直走。但是吴县正东是庞大的千里太湖。如果是平时,走水路要比走路路快得多,但是这连绵不绝的暴雨使河流水位暴涨。平时温柔的江南水乡,条条银带,如今成了恶蛟猛龙。在这片水网密布的大地上奔腾着,咆哮着,吞噬着,冲击着,最温柔处于地位最低的地方的水,此时此刻在天地的助威之下变成了世界上最刚强的东西。任何敢阻挡在他前面的东西,都要被他摧枯拉朽的摧毁。任何想要驾驭它的船只,都将要被他卷入波涛之中,拍碎在水里。前去寻找刘备,必须得去一个地位足够的人。当使者也不能随便找个小兵就派过去。而张昭选择了张承只能说这是对未来下的一个赌注。并不是张承这一去,就能简简单单的将刘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