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 中元 (第1/1页)
七月十五。 “孩他爹,时辰要到了。” 睡眼朦胧的韩老爹顿时精神起来。 麻利的穿好衣物,从妻子手中接过一碗白粥、三个用杂面蒸的馍。 韩老爹一手拿碗,一手拿馍,吃相豪迈。 一时屋内都是大口喝粥的“呼噜”声。 扔下碗,一脚跨出房门,又想起几句话。 “俺们几个爷们去祠堂,你们几个婆娘替我们备好中午的酒菜。” 屋外,同一甲几户人家的成年男丁差不多已经到齐,街道上满是行人。 “今年真够热闹的。” 韩老爹感叹道。 “人多了不是。” 众人翘首以待的甲长终于出现在眼前,左手拉着孙儿,身后还跟着儿子。 “老孙,怎么还带着小的来了。” 韩老爹有些嫉妒。 按照最初的乡规,各家各户只要出一名成年男丁代表即可,但不知是乡民天生喜爱热闹,还是为了省些香钱。 约定中的一名男丁逐渐变为全家成年男子。 孙甲长比划个手势。 “八岁了,也该教他些规矩。” 随后,孙甲长便开始点验人数。 众人闲聊之际,街上又走来一群年龄各异的汉子,为首的老头向着路边的孙甲长等人喊道。 “同去?” 韩老爹摆了两下膀子。 “同去!同去!” 众人笑着应道。 两拨人加起来足足有四、五十人,浩浩荡荡地向祠堂走去。 “今天咱们来得可早,还能看见牌匾。” 队伍中有人感叹道。 “三月初五那天,若不是你张三睡昏头了,咱们能站到街面上去?” 一条街上的住户,即便不是同一甲,依旧能听声辨人。 “田七,你小子好意思说我,去年咱们两甲几十号人可是足足等了你一炷香。” 同样的,张三根本无需转身,也能听出这是田七在揶揄自己。 维持秩序的礼房吏员、各保保长已经提前等候在这里。 “三保七甲二十一人。” “三保九甲二十七人。” 刀笔吏一一记录在册上。。 “老孙,带着他们靠左边站。” 保长提醒道。 “好嘞,放心吧。” 祠堂门前的空地并不大,小广场两侧栽种的树木、门口的两座石狮呈对称状摆放。 按照规矩,前来祭祖的人应当每十人一为列,自左向右、自前向后排开。 两甲人来得正巧,成了第二梯队的前两名。 最左边的一列人最幸运,紧挨着树木,过些时候也能遮些太阳。 众人很快站定。 天气暂时还算凉爽,一只翠绿蚂蚱趴在正静静地站在叶上饮着露水。 “爹爹,快看蚱蜢!” 甲长的孙子拉着父亲的手兴奋地喊道。 孙甲长皱起眉头,低声说道: “狗儿以后要记住,只要在这祠堂门前站定,就不能再出声。” 看着祖父严肃的面容,狗儿似懂非懂地点了头。 天空逐渐明亮,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在此。 位于本队末尾的韩老爹悄悄地扭头看了眼,身后已经站满了乡民,其中不乏熟面孔。 实际上,不止祠堂前的这一小块空地,临近祠堂的街道上都已经站满了人。 队伍谈不上有多整齐,但勉强能看出百姓们排列的也算方正,一队一列中,倒是鸦雀无声。 清明、中元、寒衣、除夕。 每年至少四次大规模祭祖活动都要如此整齐集队,可不单单是为了祭奠先人。 祠堂之外,百姓等待之际,又有一队人从衙门出发。 “人都到齐了?” “应当差不多,街面上已经站满。” 刚刚提拔的礼房主事神色恭敬回道。 “好!” 身穿绘熊青色官服、头戴乌纱的赵安加快了步子。 身后跟着十来位同样穿着官服的镇抚、百户、各房主事。 随着领导们站到众人之前,整个祭祀大典正式开始。 城内年纪最大的几个老头齐声喊道: “众子弟,跪!” 雪鬓霜鬟的老人们的声音自然达不到传入所有人耳中的地步。 “当~” 祠堂内的大钟适应时宜地被敲响。 悠扬的钟声在街道上回荡。 自赵安双手撩起袍子,从广场到街面,官民齐齐下跪。 “当~” 又是一声,按规矩得磕头了。 无数百姓一同俯首,场面颇为壮观。 “当~” 最后一响,众人起身。 紧接着,便是大致以五甲为一个批次,进入祠堂。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该孙甲长这一甲入内。 “狗儿不许顽皮。” 老孙头郑重提醒道。 左右两侧的各房中供奉着每一保内所有居民的祖先。 正中央的大殿内供奉的则是赵家先祖。 得益于自己亲爹是个百户,赵安还能找到族谱。 祠堂建成之初,赵安便费劲心思查阅族谱,只要能扯上一点血缘关系的先人全都被供奉在大殿中。 就连与自己素未蒙面的总兵爷爷也被搬进来唬人。 旁人走进一瞧,见到案上供奉这么多灵位,又独占一房,下意识地便会认为这是本地传承已久的大家族。 今年的祠堂比起清明又多了些牌位。 “这是韩老太公,娃儿给他磕四个头。” 孙甲长先是上了一炷香,又让孙子磕头。 “这是王太公,狗儿……” 王太公是两个月前驾鹤西去的,灵牌还是簇新的。 也不知狗儿到最后总共磕了多少头。 本保的前人一一拜完了,还会给其他保的先祖上炷香。 一间新建的房屋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这是……” 孙甲长目光惊愕,扭头看向身后的韩老爹。 后者微微点头,没有言语。 “娃儿,这些都是保家卫国的好汉,给他们烧些纸钱。” 这间一个多月前建成的屋子内供奉的都是战死沙场英魂。 门外又响起脚步声,百姓纷纷让开空地。 原来是赵安带着堡内的文武官吏到来。 赵安站在最前,领着众人弯腰行礼,又亲自奉上一炷香。 面容严肃,举止庄重。 “再去给赵老太爷磕俩头,让他老人家保佑你出人头地。” 半个时辰后,祭祖结束,众人自后门出。 “城北李家的两个小子都没了?” 孙老头忍不住发出疑问。 “唉,两个都丢在了朝鲜。” 韩老爹摇了摇头,同时有些庆幸自己的两个孩儿都平安归来,小儿子还升了总旗。 到了甲长家,婆娘们都在准备中午的饭食,汉子们都在大厅吹牛打屁。 每逢祭祖之后,一甲的军户、民户会各家合资,摆上几桌酒菜。 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或者说是乡俗。 各家的孩童也聚在街面上玩耍。 今天是他们最高兴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抛开热闹不谈,最重要的是今天能吃到rou菜。 小孩们疯耍的时候,赵大人正坐在书房中愁眉不展。 对着桌上的空白纸张,刚提起毛笔,一番纠结之后,又恼怒地摔在桌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