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二章 平安道大剿匪(一) (第1/1页)
寨门洞开。 “弟兄们上!” 阿木尔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拔出弯刀。 又有百余名贼寇从林中冲出,嚎叫着冲向寨门。 眼见守门的“郑家喽啰”一路后退,阿木尔更是得意。 “杀啊!” 见到敌人“一触即溃”,善于打顺风仗的山匪们更显威猛,个个抢着要在大哥面前露脸。 等到两百多号人挥舞着刀枪全部进入寨中,“敌人”却不见踪影。 不详之感涌上心头,阿木尔有些心慌。 “四处找找,人都哪去了?” 几名山匪正要登上寨墙,只听得一声响箭,忽然间城头变得明亮无比。 大量火把之下,无数弓弩手正虎视眈眈。 赵义身旁一朝鲜将拔刀指着寨中匪寇,开始了欺骗: “贼人哪里逃?乖乖放下兵器,饶你等不死!” “这种假话糊弄鬼去吧!” 阿木尔双目中尽是血丝,扭头大喊: “弟兄们杀!” “放箭!” 赵义一声令下,数不清的箭矢自高处落下。 冲锋的人群中顿时惨叫声一片,几名原本想冲上寨墙的山匪顺着台阶滚落下去。 十几名英勇的山匪端起强弩朝着城上胡乱放箭。 虽然重弩威力大,但其装填太慢数量又少,对于寨墙上的官军很难造成有效杀伤。 反观官军在察觉到伤亡之后,马上锁定了目标,十余支箭射去,山贼弩手很快便倒在血泊之中。 “冲出去!” 阿木尔幸运地没有倒在第一波箭雨之中,于是求生的欲望更加强烈。 在他的带领下,残余山匪迅速冲向寨门。 手持弓弩的官军连忙来到寨墙另一边,竭尽所能地射杀山匪。 逃出寨子,以为鸟入山林的贼寇还没高兴多久,就听到前方传来整齐的步伐声。 众人有些迟疑,缺不曾放慢脚步,猛然间又是无数火把亮起。 一道盾墙出现在众匪眼前,完全阻挡住去路,其上架着的长矛更令人胆寒。 众人被迫停下疾驰的脚步,不消多时,身后追兵又至。 阿木尔料想自己插翅难逃,摘下头上的皮帽,狠狠摔在地上,唱起了蒙古歌谣,诉说着对草原的憧憬…… 然而官兵们却管不了这么多,这些年来,山里的贼寇时不时地出山劫掠,十里八乡的百姓深受其害,军士们见了他恨不得将其大卸八块以解心头之恨。 “兄弟们,杀贼!” 赵义拔刀高呼。 “杀!” 官兵手持圆牌、长刀从前后冲向贼寇。 “拿着弩的弟兄将弩给我砸了、烧了,切莫留给官狗,其余人随我上!” 短兵相接,阿木尔蒙古人骨子里的凶狠被激发出来,一连砍倒三名官军,手下的喽啰们也被激发血性,同官军战到一起。 困兽犹斗,难以长久。 大队官军以长矛、方盾步步紧逼,不断地压缩空间。 包括阿木尔最后几名山匪很快被团团包围,眼见如林的长枪要将自己捅成马蜂窝,心中胆气俱丧。 “小人愿降。” 一名山匪扔下武器,伏地求饶。 “你……” 阿木尔大怒,刚想砍死这个没骨气的手下,不料听得身后跪声一片。 “我等愿降,愿将军饶了我等性命。” “懦夫!都是懦夫!” 阿木尔怒斥手下,挥舞着弯刀,准备与官军决一死战。 “留鞭子那个,你还不降?” “这……” 阿木尔心虚地回头看了眼跪在地上的手下,瞧见他们目露鄙夷,顿感无比耻辱。 “混账!” 数刀解决跪在地上的手下,随后大步冲向官军。 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他便倒在了地上。 “众军检查尸身,看看有没有活口!” 吩咐完士卒,赵义也亲自带着两名军士来会巡视,正巧来到一息尚存的阿木尔附近。 “想不到这郑双枪手底下还有蒙古人,” 一名卫士将火把凑到以面朝下的阿木尔脑门后,指着明显的蒙古发辫,有感而发。 “说到郑双枪,可有人发现他的尸首?” “这蒙古人将剩下的贼寇都杀了,咱们连个辨认的人也找不到。” 另一名卫士嘴上说着,还不忘用脚踹了两下地上的尸体。 “无妨,郑益昌还活着,到时候让他辨认即可。” 郑双枪…… 我成了替身…… 阿木尔吐出一口鲜血,身体抽搐两下,带着满腔的不甘与懊悔见了阎王。 而真正的郑双枪正坐在抢来的大车上喝酒赏月,快活无比。 “寨主!大事不好了!” “怎么回事?” “后面来了许多官军骑兵,已经同弟兄们交上手了。” “这……” 酒囊从手中滑落,郑双枪眉头紧锁。 都说祸不单行,又有一人从前方跑来。 “坏事了!寨主。” “又是怎么回事?” 满身血污的喽啰跪到郑双枪脚下。 “老寨……老寨被官军攻下,兄弟们都死了。” 上一秒还在畅想未来,现在连老窝都没了,郑双枪难以保持理智,眼神变得杀气腾腾。 “都死了,为什么你还活着?” “我……” 噗通。 郑双枪收起腰刀,杀了个人,心中戾气得以释放,表情稍微轻松了些。 “老四。” “在。” “带些弟兄回去堵住官兵,其余人将车上的货都卸下,搬上山,咱们去投奔狄逾岭。” “是。” 众人齐声应道。 “大哥放心,有俺老四在,定杀得那官军屁滚尿流!” 老四拍拍胸脯,带着二三十山匪杀向官兵。 “给我杀!” 山匪们尽是亡命之徒,此刻也都豁出一条性命。 一名喽啰想要拱卫在四哥身旁,回头寻找其位置。 “四哥去哪了?” 一阵箭雨袭来,这名忠心的喽啰带着疑问倒了下去…… —————————————————————— 次日。 “金富恩,斩贼首四级,升队官!” …… 账外正在犒赏参战士卒。 账内的赵安则在端详着面前一张重弩。 “大人,这是末将自商队遇袭现场所得。” 赵安将弩转了个方向,仔细查看上面模糊的字迹。 “宣光”、“武备寺”、“保定军器提举司”。 弓身长三尺有余、弦长两尺多,按照样式是标准的蹶张弩。 “末将试过,此弩虽有损坏,但以此弩发箭,百步外仍入木一寸有余。” 赵安心中已有打算。 这种弩应当是蒙古人仿制的某种型号的宋朝神臂弩,决定将其交由镇江的工匠研究,看看能否仿制一批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