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下丰邑(二) (第1/1页)
樊哙扛着大刀,昂着头,跟着刘邦大摇大摆地往县衙深处走去。 内里甬道两旁,乌泱泱地跪着雍齿的家眷和仆役。 樊哙来了句,“俺媪的去,搞了十年半俺在外头吃风宿雨的,雍齿那个没羞的活得这么滋润? 厨子在哪?给老子烧一只大猪腿去!” 刘邦看了樊哙一眼,指着地上的人说道,“他们做的你也敢吃?” 唬得樊哙直吐舌头。 刘邦对着身后的人吩咐道,“把这些个都罚到底下做——” 陈平扯了扯刘邦的衣角,刘邦转了话,“把雍齿的家人送回沛县去!其他人等自行回家。” 战后俘虏还有百姓都处置妥当之后,樊哙老不高兴了,捞起袖子,指着陈平的鼻子便骂, “你个小白脸,知道那雍齿把俺们这些个人欺负得有多惨吗?要俺说,我把他老媪烹了吃rou的心都有了。 就你个小白脸,究竟站在哪一边的?替丰邑的叛军求完情又为雍齿求情。雍齿是你亲爹!” 这话说得极难听,就连在一旁一直沉着脸的夏侯婴也听不下去了, “小白脸不可信,咱季哥总是没错的吧?” 樊哙这才歇了要胖揍陈平的心思。 陈平问道,“丰邑城里投降的军队有多少?归顺的百姓又有多少? 大家都在看着主公会怎么处置他们呢。主公是要进城后与这些人再打一架还是让这些人以后替主公去打仗?” 樊哙这下才真正地消停下来。 刘邦指着衙门外问道,“我有那么多兵士,还用怕丰邑的这些个浑球吗?” 陈平问,“现在外边真正能打仗的那些人是主公的人还是项梁将军的? 主公也要把自己的人马拉起来才是长久之计。” 刘邦定定地看了陈平好一阵子,“书生有点见识。以后就跟在我身侧。” *** 丰邑衙门里的事务在萧何、曹参等人的打理下很快地上了道,陈平在刘邦的身侧做了书佐。 有一日,刘邦极高兴地把一封信递到陈平的手上,“张先生来信了,快读给我听。” 信的内容大致是六月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的事,据说怀王麾下现在陈婴为上柱国,项梁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 受项梁的恩惠张良成功地拥立了韩成为韩王,张良此时也是韩国的司徒了。 刘邦很是高兴地说道,“三公九卿,哪个男人不爱?” 陈平白了刘邦一眼, “我还等着季哥给我封侯拜相呢?季哥自己倒馋起丞相太尉之职了。” 刘邦听得眼中全是向往之色。陈平知道自己的话管用了。 乱世得在马上治,刘邦一向很务实,现在他很是轻视读书人。前戏做足了,陈平想在刘邦的眼中留下更深的印象,他泼了刘邦一盆冷水, “项梁将军对张司徒很是看重。替他复国是很得人心的举动。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主公如果能让张司徒这样的人死心踏地地为主公谋天下就再好不过。” 陈平看了刘邦一眼,知道自己的话说到了刘邦心头的痒痒rou处,现在沛县的这些个人最是不喜留心眼的人,他把自己心头的话都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老人们都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项梁将军虽然在拉拢张司徒,可另一方面又忌惮司徒之才,未必真心希望韩国崛起。 如果小弟没有料错,项梁将军迫于形势给了主公五千精兵,但给韩国那头的定然会不是很多。 张司徒是文官,现在跟韩王定然是在苦苦地挣扎不见成效中。 主公为何不在这上面做做文章?” 刘邦看陈平的眼神很是惊异,“你就不怕以后我有了张先生后不重用你了吗?” 陈平打趣道,“主公重不重用我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我还等着主公对我封侯拜相呢。” 刘邦笑着指着县衙的门窗处道,“到时候我封你这个侯。” 俩人正说到高兴之处,只见樊哙拿着一封贴了鸿雁羽毛的信进来, “季哥,项将军那头来信了。夏侯家的要我亲手拿进来交到你手上。” 刘邦拆了信,笑骂道,“天上果然没有白吃的饭团子。” 接着他对樊哙叮嘱道,“赶紧让萧何曹参他们把丰邑和沛县安置好,我要带兵跟项梁将军出征。” 征途的第一仗在亢父,打得很是憋屈。 亢父守军准备很是充分,看上去城内余粮充足,守将又是个久经沙场的擅守之人。 无论项梁或者刘邦怎么进攻,拳头都像是打在了细沙之上,怎么也使不上半点力道,气得有天大的贵族修养的项梁也大骂开来。 刘邦正打得焦头烂额之际,项梁却跑来对他说, “刘季,扔下亢父,快跟我走。咱们去东阿。事情紧急,余下的路上再慢慢讲给你听。” 刘邦蓬头垢面,急急地跟在项梁身后。 ——“章邯打魏王咎去了。” 听到这消息,刘邦惊了一跳,这个魏王咎他老有印象了。听说他最痛恨的雍齿从丰邑逃走没多久,就受到了魏王咎的庇护。 他听陈平说过,那个魏王咎和周巿并没有多少治军的才华,手头的战斗力堪忧。要不是看在项梁重视六国的份上,他早就拉着队伍和那个魏王咎掐起来了。 可不知为啥,刘邦一听说章邯要打魏王咎,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私下里问陈平,“对你的前主子还怨恨不?” 陈平却说那人是光风霁月很值得尊敬的一个人,听理刘邦心里酸酸的。对于帮魏王咎这事,刘邦的心里老复杂了。 到了临济郊外,远远地就看见一个羊倌在那放羊。在这恶战将起的当口,一般人躲避还来不及,怎会如此气定神闲地守着一群羊? 事出反常必有妖。项梁正要把那人抓来拷问一番时,那人看见了陈平,远远地客气道, “陈太仆,早就听说你投靠了项将军,终于把你们等来了。 太好了,我要回城里复命去了。” 项羽把陈平上上下下打量了不止一次,“你还做过魏国的太仆?” 陈平有些尴尬。当初他之所以会从王宫出来,多多少少是因为被人站在道德制高点置疑过一番。 虽然沛县这一帮子都知道是咋回事,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让别人相信自己缺德容易,为自己摘去污名难。 在这群重视道德的贵族面前,“盗嫂”的名声是很很堪的。 真是人倒霉了喝口水都是塞牙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