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入宫面圣 (第2/2页)
去刑部。 果然,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犹如巨石投湖,激起了轩然大波。 各方人马纷纷闻风而动,有秘密商议对策的,有等着看热闹的,有忧心忡忡的,有四处奔走的…… 既然周羽已经出手了,也就不在意隐藏行踪了,甚至还光明正大来到了宫门之外。 这一次的衣着可就相当正式了,头戴紫金冠,身着龙纹袍。 龙纹袍可不是龙袍,而是大乾朝王公侯爵的专属衣袍,以彰显身份。 衣袍的式样都差不多,区别在于龙纹,从龙纹上便能看出对方的爵位高低。 宫门侍卫一见有侯爷到来,倒也不敢怠慢,齐齐上前见了一礼。 周羽摸出腰牌道:“烦请各位通报一声,靖安侯周羽求见圣上。” 侍卫验过腰牌,恭恭敬敬抬了抬手:“侯爷请!” 要见皇上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也不是想见就能见的。 一般来说,官品不高的官员求见皇上,只能在宫外等,等着通报,皇上同意了方才能入宫。 官品高的,一般会被带到内宫附近的厅内候着,如此一来,一旦皇上同意召见,很快便能见面。 周羽乃是皇帝亲封,当然有资格入宫侯旨。 将周羽带到厅内,侍卫又去找内宫太监转禀。 等了大约盏茶工夫,一个年约四十的太监匆匆走进厅来,冲着周羽拱手见了一礼:“奴婢海大贵参见侯爷。” “呵呵,海公公不必多礼。” 周羽起身抬了抬手。 就凭对方这恭恭敬敬的态度,他也能猜到皇帝的态度。 果然,海大贵又道:“侯爷,圣上有旨,召侯爷御书房觐见。” “谢圣上!” 周羽虚空拱了拱手,随之又道:“烦请海公公带路。” “侯爷请!” “海公公请!” 不久后,二人一起来到了御书房外。 这时,海大富停了下来,尖着嗓子道:“启禀皇上,靖安侯到。” “进来吧。” “遵旨!” 海大富应了一声,随之冲着周羽抬手:“侯爷,请!” “多谢公公!” 周羽拱了拱手,随之与海大贵一起走进了御书房。 “臣,周羽参见皇上,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哈哈哈,靖安侯啊靖安侯,你可算舍得入宫见朕了。” 永和帝乐呵呵笑了笑,随之又冲着海大贵吩咐:“赐座,上茶!” “是!” “谢皇上!” 周羽拱手谢了一声,随之坐了下来。 没等他开口,永和帝便笑着问了一句:“爱卿,朕听闻你要成亲了?” 周羽拱手道:“想不到区区一桩小事皇上还挂在心上。” “爱卿此言差矣,婚姻大事岂能是小事?民间不是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话么?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如今,爱卿即将洞房花烛,而爱卿教出的学生又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这一下子,爱卿可就算是占了两喜。 如若在京城再遇上故知,那岂不是就是四喜占三喜?” “承皇上吉言……” “朕还听闻,爱卿所娶的非寻常女子,而是修仙门派的弟子,对否?” “真是什么也瞒不过皇上。没错,敏儿的确是修仙门派弟子。” 闻言,永和帝由衷地感慨了一句:“说起来,朕真有些羡慕你们夫妻,那简直就是真正的神仙眷侣。” “皇上过誉了,无论修仙与否,臣与敏儿终究还是大乾子民。” 谦虚话,谁不会? 其实对于修仙者来说,王朝的更迭与他们关系并不大,基本上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除非天下大乱,妖魔四起,才会出面降妖除魔。毕竟天下一乱,对于修仙来说也不是好事,影响修炼。 但是,永和帝听了却很开心。 “有爱卿这句话,朕甚感欣慰。届时,朕也会给贤夫妇备上一份大礼。” “臣惶恐……” “爱卿,你来的正是时候,朕最近有些烦心事,爱卿不妨给朕出出主意。” “哦?不知皇上有何烦忧之事?” “上次,我朝与屡屡进犯我疆土的匈奴、鲜卑、突厥开战,最终获得大胜。这件事,爱卿功不可没……” 周羽谦虚地笑了笑:“其实臣也没出过力,只是一时愤慨写了两首诗词罢了。” “正是爱卿这两首诗词鼓舞了士气,也令得朕最终下定决心反面反击。 只是,边关刚安定了一段时间,最近那些异族人又开始屡屡sao扰。包括沿海一带,也有不少倭寇时不时劫掠渔村。 对此,朝中大臣有的主战,有的主和,闹的朕颇有些伤脑筋,不知爱卿有何意见?” 周羽想了想,道:“皇上,请恕臣直言,当今天下大势,宜战不宜和。” “哦?爱卿能否说说理由?” “很简单,那些主张求和的大臣,以臣想来,恐怕大多都是出于私心,不想打仗。 因为一打仗,他们的安逸生活难免会受影响。 不过,他们往往承认,往往会慷慨激昂,拿百姓来说事。 说什么战争猛如虎,一旦开战,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云云……” “没错,大多数反对开战的大臣几乎都是这样的说辞。” 周羽一脸正色道:“皇上,臣也不是说这些反战的大臣都是出于私心,有些或许是真的在替百姓着想,只是眼光过于短浅罢了。 物竞天择,弱rou强食,这是天道法则,天地万物皆避不开这个法则。 如果我们为了一时的安宁,步步退让,一味求和,那只会让对手变本加厉,一步一步蚕食我们的土地、资源、还有尊严。 这些大臣主张求和,试问,他们拿什么去求? 难不成去和对方说几句好话,喝几顿酒双方就能握手言和,互不进犯? 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以臣猜测,那些主和的大臣多半又出了一些馊主意,比如和亲,割地,送金银送粮食之类对吧?” 永和帝苦笑着点了点头:“没错,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自古以来,两国交锋,谁先议和,那铁定就是吃亏的一方。 你想议和,总得拿点好处。 所以,那些个匈奴、鲜卑、突厥、高丽、倭寇都是打着这样的主意来的。 他们巴不得中原一方主动议和,那样他们又得捞到不少好处。 长久以往,大乾朝还有何威严可言?说不定哪天对方就大举进犯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