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372 道儒结盟 (第1/2页)
这么重要的谈判自然不能只通过中间人来交流,李淳风的作用不过是给双方做沟通。 等双方都觉得条件差不多,可以进入实质性谈判的时候,才是王对王碰面的时候。 孔颖达那边听到陈景恪的条件竟然是让格物学加入学政体系,都大为吃惊。 不是这个条件太高了,而是太低了,低到了相当于是没有条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格物这个词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虽然陈景恪的格物学和儒家的格物不是一种东西——至少不完全相同,可他把这门学科命名为格物,首先就是对儒家的尊重和认可。 把这门学科列入学政体系,对儒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反而是道家,并不能从这件事情中获得多少好处。 虽然格物学源于紫霄观,源于陈景恪,可真的和道教没啥关系……嗯,如果炼丹也算格物的话,那还是有点关系的。 而且孔颖达作为国子监祭酒,对朝廷的动向了解更多。 他可是知道皇后用内帑的钱,在渭水河边修建了一座大型书院。很多建筑材料,直接就是从永安宫的建筑工地上搬过去的。 这座书院就是给陈景恪那个格物研究班使用的。 也就是说,格物学很快就会和紫霄观分家,到时候道教就更难从中获得什么直接的好处了。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还是儒家获得的好处更大。 所以在听说陈景恪的条件之后,孔颖达非常的惊讶,然后就是将信将疑。 从李淳风那里再三确认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然后他马上就找到自己的盟友,儒家的其他大儒,一通商量之后大家一致决定,答应下来。 这要是不答应,恐怕儒家的先贤会从棺材里跳出来扇他们耳光。 然后众人就一致推举让孔颖达去和陈景恪谈判,最好能直接见到孙思邈。 孔颖达也同样很兴奋,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复兴祖学。 只是道佛两家强大,又有士族垄断了学问的注释权,他本以为自己这辈子都没机会了。 哪知这几年风云变幻,先是紫霄观搞出了印刷术,朝廷注释版的九经大规模发行天下,有了一定的基础。 然后学政体系、科举体系的建立,更是帮助他把经典的注释权进一步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以说他一辈子的追求完成了大办,至于复兴儒家……虽然儒家是老三,可毕竟也是唯三的显学,没什么好复兴的。 但没想到就在他准备安享晚年的时候,天上又掉馅饼了。 道家向佛教发起了全面进攻,他们这个不争不抢的老三顿时就成了最终的力量,双方都在拉拢。 尤其是道教,更是开出了让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 礼部。 以前的礼部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六部里面最不重要的就是它了。 可谁让皇帝把科举划归礼部管理了呢,让它一跃成为了仅次于吏部的实权部门。 掌握了礼部,不只是掌握礼法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条稳定的做官渠道。 儒家要是真的能把礼部抓在手里,那真的离复兴不远了。 不说超过道教,起码能把佛教压的死死的。 至于为什么道教能决定礼部的归宿,而佛教不行。 原因很简单,佛教的影响力是通过信徒来实现的。 道教则不然,他们能通过孙思邈、陈景恪等人直接影响皇帝。 且道教背后还有道家在支持,而道家可是有很多人直接在朝堂为官的。 他们一起努力,是有能力把孔颖达推上礼部尚书的位置的。 而备受打击的佛教,则没有这个能力。 得到了同道们授权,孔颖达就开始行动起来。 先是派人去紫霄观送了拜帖,说想在某天来拜访医圣和陈真人,希望能得到允许。 陈景恪拿到拜帖马上去见了孙思邈。 孙思邈虽然不管道教的事情,可孔颖达本身就是大儒,且年龄也不小了……嗯,也就比他小了两辈不到四十岁而已。 所以他还是决定去见一见。 不为了道教的事情,单纯是去见孔颖达这个人。 得到回复孔颖达也很高兴,好好准备了一番,在约定当天前往紫霄观。 陈景恪亲自到到门口迎接:“孔学士来访,让鄙观蓬荜生辉。” 孔颖达失笑道:“过了过了,有医圣他老人家在,我孔冲远还没那么大面子。” 陈景恪也笑道:“那对我来说确实如此啊……您老请。” 其实两人之前就认识,学政体系和科举体系都是陈景恪提出来的,而孔颖达则是这两个计划的直接参与人。 尤其是学政体系,更是他一手筹备组建。 其间没少找陈景恪来取经,所以两人不只是认识还相当的熟悉。 进入观内一路来到后院主事大厅,孙思邈则在大厅门口迎接。 即便如此也让孔颖达受宠若惊,老远就鞠躬行礼,态度那叫一个虔诚恭敬。 “哎呀,老神仙你这是……真是折煞我也。” 孙思邈笑道:“孔学士乃天下名士,我自当亲迎。” 孔颖达连忙道:“如果老神仙不弃,称呼我一声冲远即可,在您面前实在不敢当学士之称。” 孙思邈道:“那好,我就托大叫你一声冲远吧。冲远,我们去里面谈。” 孔颖达乖巧的像是个六十五岁的孩子一般,跟在孙思邈后面走进会客厅。 双方分主宾落座,开始闲聊起来。 是真的闲聊,讲的都是当年的事情,顺便吹捧一下当今盛世什么的,然后就是讲一讲儿孙之事。 孔颖达羡慕的道:“老神仙好福气呀,有陈真人这样才华出众的传人,又有武娘子这般聪慧的儿媳。” 孙思邈笑道:“冲远过谦了,你家三为郎君素有才名,天下谁人不知。” 陈景恪也说道:“其他两位兄长我未见过不敢说,但我和志约兄时常见面,着实学问深厚,我自愧不如也。” 他倒不是故意夸,而是真的和孔志约认识。 孔志约是弘文馆学士,且精通医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