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403 姜还是老的辣 (第1/2页)
当得知紫霄观手里有五百个名额的时候,各派系都疯了。 即便是这些名额只能用于开拓岭南和南中等地,他们也都纷纷扑过来争抢。 其中最热衷的就是楼观道了,直接说南中那边他们包圆了。 孙思邈和其他派系自然不会让他们一家独大,就借口不能只让你们一家承担风险,否决了这个提议。 经过数论商议之后,四成的名额给了楼观道、茅山、龙虎山这样的名门大派。 六成的名额归了李淳风师门南坨山静云观这样的小门派。 一来是这些小门派为了壮大自己更加的敢于冒险,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外。 二来则是小门派数量多,均分下来还是大派分到的名额更多。 “征得圣人同意后,我和各派约定。若他们能说服千人部落的首领皈依道教,奖两个名额。” “说服五千人部落首领皈依道教,奖五名名额。若能说服万人部落首领皈依,御赐道观一座。” “若能说服蛮夷大酋长皈依,赐名山一座作为道场,另赐真人法号、弟子名额等若干……” 陈景恪瞠目结舌的看着自家师父,好半晌才竖起大拇指道:“师父,姜果然还是老的辣,您老人家牛。” 这是真的牛,他当时只想着用名额去和各派谈条件,却没有想过最简单的激励制度。 孙思邈不声不吭就把所有事情给做完了,还成功的和各派达成了协议。 初唐时期对宗教管控非常严格,尤其是李世民登基后,对度牒的发放更是到了严苛的地步。 每年,除了李世民特旨发放的之外,经由正规程序发放的度牒只有五十张左右。 以大唐的人口和国土面积,这几张度牒连塞牙缝都不够。 各教派不得不大量使用‘黑户’,有限的度牒都给核心成员使用。 遇到朝廷检查,就赶紧把这些‘黑户’弟子遣散,风头过来再找回来,对宗教发展形成了有效制约。 这也为什么以孙思邈的江湖地位,想给陈景恪办理度牒,都要亲自跑到长安找关系的原因。 现在去南方传教给名额,作出成绩了也奖励名额,成绩越突出给的名额越多。 要是能说服大酋长皈依,更是直接一步登天成为天下大派,各派不疯了才怪。 可以说,孙思邈轻松就调动了各派的积极性,根本就不用愁他们阳奉阴违。 他本人对此表现的倒是云澹风轻,道:“不过是见得多而已。” “华夏简史和华夏文明,我让印书坊各印了五千册,已经分到各派手里,让他们组织学习。” “我和他们约好了,明年上元节过后出发,春分之前必须到达目的地开始传道。” 陈景恪想到一个他一直担心的问题,连忙道:“这么多人看到华夏文明必定无法保密,若传出去会不会引起士族的反对?” 孙思邈道:“不用担心,我已经提前给一些故旧写信,告诉他们道教准备向南传道。” “为了传道大业我们可能会采用一些非常手段,让他们莫要大惊小怪。那些故友都表示理解,还问我是否需要帮助。” 他的那些故友不用问,不是某个士族的话事人,就是一方学界大老。和这些人通过气,确实能减少许多麻烦。 当然,这里面除了有孙思邈自己的面子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借口找的好。 为了传教。 宗教行为,再加上只在南方传播,士族并不会多说什么。 这真的是考虑的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啊,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大喊:“师父英明,徒儿佩服的五体投地。” 对于他的夸张行为,孙思邈哑然失笑。 喊完六六六,两人又谈了道教革新的事情,这个没啥好说的。 用孙思邈的话就是:当朝廷和主要教派,都接受我们框架的那一刻开始,革新就已经成功了,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 所以两人只是简单聊了几句,就把话题转移到了私事上。 孙思邈说道:“这几天你在周围买一处像样的宅院。” 陈景恪疑惑的道:“咱们紫霄观还有一半的地方没有启用,买宅院做什么?” 孙思邈道:“给武夫人和舒儿买的。” 陈景恪更是不解,道:“给她们买?为什么?难道她们不愿意住在观里了?” 孙思邈解释道:“将来你们两个订婚完婚,很多礼节都要在她们的家里才能完成……懂了吗?” 陈景恪恍然大悟,道:“这我还真没想到,等有时间我就去把宅子买了。” 出嫁迎亲,必须是两个门才能完成的过程。不管平时她住在哪里,在订婚和成婚那几天,都必须住在观外。 然后陈景恪用八抬大轿从正门把她抬进来,这就叫明媒正娶。 少了这个过程,武舒一辈子都会被人嘲笑。 所以这处宅子是必须要买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