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二章 崇祯十九年的硝烟 (第2/2页)
在邳州海州的一系列行动,更像是被摆在明面上的一个靶子,用来吸引秦朗目光的。 温元辉根本不管苏京是什么目的,他现在已经凑集了足够的人力物力,在贾汪大张旗鼓的开发起了当地的煤炭。 秦朗是真不知道贾汪有煤。 这地儿就在邳州与峄县的交界,几乎与台庄平行。有山有水,几座大山之间是大片平坦土地,还靠着运河黄河,万历年间就已经是名响淮扬齐鲁的商业重镇了。 但这里的百姓们也不知道自己脚下竟然是一片煤海。 之所以能被发现,还是因为当初入塞清军北返,淮扬齐鲁局势恢复之后,被摧毁的贾汪重新有了人烟人气。 且因为贾汪境内被摧残眼中,很多井眼中都被填平,或是塞满了尸体。百姓就只能重新开凿井眼了,甚至有些讲究的人家,还要另寻水脉。 结果就在这种环境下,有人从地下挖出了煤炭。 但这事儿也并没有引起什么波动来,甚至就连挖出煤炭的人也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可拦不住郁洲山岛的迅速崛起,让煤炭资源一下子变得抢手来了呢。 贾汪可多的是有心人,很快便有人筹了一笔钱,试探着开了一煤井,结果发现本地的煤层埋藏极浅,而煤层却很厚很长。 贾汪煤矿很快就蓬勃发展来,在清军杀到贾汪之前,这里已经能为郁洲山岛提供相当一部分煤炭供给了。 虽然鞑子的到来打断了这一进程,但照温元辉说啊,这还是好事呢。 之前贾汪的煤炭是握在本地大户的手中,可现在呢?贾汪本地的大户早在兵祸中飞灰湮灭了,这煤矿一旦复工,那就握在秦朗军自家的手心里了。 温元辉准备把贾汪给吞了,那地界按照大明的区域划分是属于峄县的,徐州和滕县也能对那地方咋呼咋呼。贾汪就处于峄县、徐州和滕县的交界,但跟邳州的关系却是再明了不过。 可此一时彼一时。 峄县如今可不属于秦朗旗下,但邳州却是真正的秦朗地盘,温元辉琢磨着这事儿能干成。 邳州把贾汪吞了,每年光是煤炭收入,就能把贾汪变成一颗摇钱树。他温元辉手下多出一财源来,那肯定能把邳州料理的更好。 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下子就涌入了邳州,在李德森对峄县万事俱备只待开枪的时候,邳州官府先登场亮相了。 李德森命令部队严阵以待,因为他知道温元辉一旦在贾汪落脚,清军肯定会知道消息,他不信鞑子会眼睁睁的看着温元辉越界而置之不理。 一旦清兵杀出,他这儿立马就能以保卫贾汪保卫煤矿为理由,自主对峄县清军展开反击。 这是守备军的职责,也是上头赋予李德森的权利。 然后视情况再决定金声桓是不是要加入进来。 金声桓现在早就已经看明了出路。 但他倒也不后悔选择徐州来落脚。 这多好啊,边上就有秦朗的大军做保镖,看似危险实则安全,还财源滚滚。 金声桓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他又不是那野心勃勃之辈,从骨子里就想着称王称霸? 当年他起兵造反只是要混口饭吃,投降左良玉那也是为了活命,从左良玉那里被路振飞勾引出来,在徐州落脚,同样也是为口饭吃。 现如今他待在徐州保持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态势,这口饭不好吃吗? 秦朗势力那么大那么强也没有强逼着他当孙子当乖乖。 这就已经很叫金声桓安心了。 李自成还杀了罗汝才和贺一龙呢,金声桓现在银子哗哗的,还想啥自行车呢? 一切就等着什么时候被秦朗收了。 见识过长江一战后秦朗军的表现,金声桓半点别样的心思都没有,躺的就很平。 那位爷什么时候赏脸来,他立马乖乖的交出兵权,带着家小家产去海州享福去。 实在是从骨子里对大明朝不看好。 也正是因为金声桓有了如此想法,所以温元辉与他的沟通才会那么顺利。这可不是因为金声桓房中有温家女。 大量的人力物力被送到贾汪,温元辉就也跟着去了。 在这里他吃喝上当然比不得邳州城内舒服,可想到就要开启的一幕,温元辉就是吃杂粮都是甜的香的。 之后的一切都没有出乎他的预料。 峄县的清军真的出城本贾汪来了,然后在龙门山和大鹿山之间,七八百从峄县杀出的清兵被埋伏的邳州军一网打尽。 之后李德森领着邳州军,一鼓作气拿下了峄县,接着再下滕县,对着邹县虎视眈眈。 秦朗对此并无什么质疑,胜利也是早有预料的。 要是温元辉和李德森谋划了那么久都不能打败峄县清军,那他俩这辈子都甭想再出头了。 “贾汪、峄县、滕县三战,邳州民勇阵亡七十三,伤二百零五,其中轻重伤残四十一人。” “阵亡伤残民勇家属的情绪怎么样?绝对要安置妥当。” 温建阳一脸的笑容,“国公尽管放心,此时关系我军于邳州之民望,温元辉必不敢疏忽的。” 按照秦朗军的规定,民勇伤残阵亡与正兵享受同样的待遇,只要确确实实落实了,那就绝不会有人再生出怨恨来。 不然就真的是心大不知足了。 而伤残人士呢?待遇也一样不低。尤其是那些轻度伤残的民勇,乡镇公署内多会给安排上。 最不济也能在村子里当个教习。 也就是农闲时候带领村中青壮cao练的人。 这种人可谓是秦朗体系中最低一级的存在了,但即便如此每个月都有一块银元的俸禄,外加一石米。 而这种存在,四个,只需要四个,俸禄加一块就能比得上我大明的七品县老爷的官俸了。 朱元璋是真的抠门到家了。 在秦朗的制度里,每个村都会有一个教习,后者每年还会到训练营培训一阵,要真有那不争气的人,他就是回村里当上了教习,也当不长的。 当然,秦朗的这个‘村’指的是他制定的制度里的村,至少人口上百户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