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田地 (第2/2页)
说不定。 王朝四人见到林平之出行,自然要跟随,林平之也没拒绝,一行人便出了李俊堡城,往西北方向来到了唐徕渠边.唐徕渠两边地势从低到高,顺着河两岸,参差不齐地分布着一些军户的屯田。按军屯制规定,除军官田地外,普通的李俊堡军户每户可分得田地50亩,每年收获的谷物,除自己留粮外,上交一部分。不过这都是建国初期的事了。眼下的李俊堡,大部分靠近水源的部分,都被李千户及之前李俊堡的一些军官们所占有,嗯,现在都进了林平之的口袋,加上这些年旱寒灾不断,这李俊堡的产粮是一年不如一年。林平之下了马,由王朝等人牵着,向着河边田地而去。走过一些田地,只见沟渠干涸,收完麦穗的田地上,上面裂开一道道口子,田地的表层翘着一块块惊心的硬皮,一些小雪花落在上面,转眼不见,更见凄凉。走到河边,看着面前这个唐徕渠,林平之叹了口气,眼前的唐徕渠水量显然不足,用以灌溉大量的农田显然力有不逮。河边倒是有些凭借人力或是畜力的龙骨水车、链斗式水车之类的引水工具,这是汉唐时就出现的灌溉工具,也曾是两岸屯田灌溉的主要力量。不过此时河水枯萎了不少,水面离岸足有数人高。以这些水车的能力,此时也只能将水源引到河边一些较低的田地上,稍远及地势稍高的田地,就无可奈何了,只能靠一些人力或畜力远远的肩挑手背的,这又有多大作用?这还是靠近河边有水源的田地,那些不靠近水源的屯地,就更是无奈了。 看到眼前的这种情况,林平之也总算明白了。他昨天就奇怪,理论上这军堡一带都属李俊堡所有,可以开垦的荒地极多,也不会有内地卫所什么军田民田之类的麻烦争议。不管再怎么说,以数十万亩土地,怎么会连区区数千人都养不活? 此时他明白了,在这种大旱大寒之下的枯水时期,可说一旦不慎就是赤地千里,连李俊堡这个水源丰富的地方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再多的土地也是毫无意义的。缺少水源,无水灌溉,大量的良田都不得不废弃,更不要说去开垦荒地了。水,需要水!需要将河里的水引上来,需要不近水源的田地有水灌溉,林平之沉思着。王朝四人走在林平之旁边,见着眼前的情况,也是叹了口气,他们都是贫苦人家出身,对种田自然也是深有体会,马汉安慰林平之道:“大人,时事艰难啊,这老天不知是怎么回事,不是旱,就是寒,河里的水也引不上来,看样子堡的屯地已是连年欠收了。再这样下去,可如何了得啊。” 王朝瞪了马汉一眼:有这么安慰人的么?连忙转移话题说道:“大人,要不要到我们的田庄去看一看?”林平之点了点头,他哪有心思去管马汉说的话好不好听。河这边,往西边不远处就有一个田庄,是过去李千户家现在林平之家在唐徕渠南岸最大的田庄,管理着周边近千亩田地。一共占有了李俊堡屯田达万亩之多,不过近些年年景不好,除了靠河边的这些田地,边远的,不近水源的几千亩田地都荒抛了。那田庄就是一个坐落在一片田地中的园子,庄前庄后都是田地。庄前有一个大塘,不过此时看上去,这塘里的水都干涸得差不多了,塘边一些榆树,颇有些死气活样的味道。走进田庄内,由于是农闲,因此庄内除了几个看守田庄的佃人外,并没有什么人。庄里面也有一些耕地,还有一些菜园,除此外,大多是仓房,粮库,牲畜栏,晒谷场之类的。另有几片供人居住的房屋。庄外面用土石结合的围墙围着,还有一些防守工事,颇有几分军堡的味道。那个为首的佃人见林平之来到,忙上前来侍候,林平之和颜悦色,问了些田庄的情况后,就让他下去了。 依这人所说,这田庄四周有田一千一百六十五亩,有约50个佃人在这里劳作。这些佃人大多就是李俊堡的军余家属,还有些干脆就是千户所的正额旗军。多年来,这些人在这里做工,也早已习惯这种生活了。在往年风调雨顺时,这田庄一千多亩地,一年可产出小麦一千多石,不过近几年,最多时,每年只产出几百石,这还是李俊堡最好的田地了。林平之背着手,在庄内庄外细细看着,若有所思,王朝四人自然是跟在林平之后面,说话也是轻声的,不敢打搅林平之的思考。 在唐徕渠南岸看过田地后,林平之又到北岸一些庄园去查看了一番,见时近中午,几人便回转回来。骑在马上,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不由豪气大起,虽说眼下的情况很不妙,不过自己有信心让他改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