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番外 对刘尚的采访 (第2/3页)
的创作。 于瑶: 会感觉到累么? 刘尚: 累只是身体上,有些腰疼,但那不叫累。每天无所事事我觉得挺累。我喜欢那种被消耗空的感觉。我就怕一个事,不能让我觉得可以全部地投入,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我就不要做了。但凡一个事情能豁出命去做的,它可能是比较有价值的。我一般都选择这种事。因为做电影两年、三年还是四年、五年,你是用生命来换。 比如一开始做《饕餮》的时候,我愿意用两年时间去磕这个项目。不是说我一年做八个,我不喜欢这个做法。 当时压力很大,大家都准备把我这部作品和国师张艺谋的《长城》作比较。 于瑶: 听说《饕餮》这部电影的后期比实拍耗费时间还长,算得上大制作了。 刘尚点头: 有很多电影,只有在电影院里才产生意义,比如《阿凡达》,它在网络下载和笔记本电脑上看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所以电影可能逐渐会因此带来区分,产生一个分支、分流,我要做的《饕餮》必须得去电影院、必须得在大屏幕看、别的媒体无法替代的。 于瑶: 从文艺片到后来的大制作,据说你这观念的转变源自一次球幕电影的观影体验? 刘尚: 有一次我去天文馆看的《神奇宇宙》。 那是一个短片,只有十几分钟,我被感动了,哭了。那个电影没有什么故事,镜头从宏观的银河系转到地球,再到最微观的蚂蚁窝,整个是个穿越。看完后我觉得这才是电影,整个画面的魅力太强大了。 电影首先要传递超越现实的体验。它传递的经验是其他艺术所不可比拟的,整个视觉和声音形成的世界是非电影所不能做的。 所以从电影院出来,我觉得我知道要做什么电影了。 我想做商业电影,而不是拍一个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跟你探讨一个社会问题,因为我看了很多新现实主义电影,我发现真的还不如看电视好呢,如果用电影去表现我们目击到的现实,那电影院的价值就不大了。 确立了要做类型电影的方向之后,我就逐一筛选可以在中国做的类型电影。 比如,韩国的犯罪电影,这是我们现在没法做到极致的;我还喜欢恐怖片,又好像不能血腥,不能暴力;科幻电影,中国又没有科幻电影成熟的体系,那么,什么类型可以做? 我一拍腿,做怪兽电影吧。 所以有了《饕餮》和《三生猫》两部怪兽电影。 于瑶: 你是怎么得到第一次拍摄大银幕电影的机会? 刘尚笑着聊起了他和毕耀飞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于瑶: 毕耀飞凭什么相信你可以胜任导演工作? 刘尚: 当时我也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后来想得头疼,索性不去想,告诉自己要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后来回想,应该是房三间系列在网上火了一把,有几个视频引起了毕耀飞的注意,他做电影是专业的,能看出来我的潜力,可能是这样吧。 于瑶: 那你觉得拍小视频与拍电影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刘尚: 如果说小视频是刘翔的110米跨栏,那么电影就是肯尼亚选手的马拉松,才华已经不重要,考验的是你的耐力,以及在每一个困难面前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于瑶: 好像之前差点拿到金棕榈的演员盛海亮,也是从您的小视频团队里出来的? 刘尚露出欣慰的表情: 是的,盛海亮是个野心很大的家伙,平时大家都叫他傻大个,没心眼,但就是这样的人能专注做一件事,更容易成功。 在《饕餮》里,为了饰演好一段十几秒的戏,他准备了一年多,只是很可惜,后来因为审核,这十几秒的戏份被删掉了,无缘与观众相见。 于瑶: 具体到拍摄环节上的话,小视频导演的经历会对你有多大的帮助? 刘尚: 首先,拍小视频对拍摄技术有很大的训练。每天拍东西和十年拍一个东西肯定不一样。其实,小视频和电影在拍摄技巧方面上,几乎没有区别,你要说不一样的地方,应该是剧本、剪辑和后期,但是电影也是很多个视频片段用蒙太奇组合起来的。 另外,拍小视频的经历培养我非常省钱的能力,当时很多人没想到我翻拍的《上海堡垒》只花了五千万。 于瑶: 怎么做到的? 刘尚: 主要的是后期买了原作的很多模型,这个地方应该省了三四千万。 细节方面,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不仅仅把钱用在刀刃上,要把钱花在焦点上,花在取景框之中。 有些场戏,灯太亮了,就会体现出后面布景的粗糙,我就会让美术把灯关了,大家看不见就都好了。 焦点之内的东西比较有质感,如果焦点往后一调就完蛋了。所以我们大家一块儿想办法,演员的表演是不能不拍的,但是可不可以只对着演员的脸来拍呢?这样下来,就只需要好好注意一下领口,把领子做得要细致一点就可以了,下面穿什么就无所谓了,反正它也不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