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文圣_第二百二十三章:心学显世,大世降临,为后世人,开辟辉煌圣路【求月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三章:心学显世,大世降临,为后世人,开辟辉煌圣路【求月票】 (第8/9页)

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天命显世,这次大世之争,只怕顾锦年要超越一切,成为天命者吧?”

    “儒道第五位天命圣人,估计就要诞生了吧。”

    天地之间,一些声音响起,他们震撼于这样的天象。

    太玄仙宗内。

    上清道人再看到这样的天象,神色愈发凝重,之前的喜悦,之前的兴奋,也随之平静下来。

    “顾锦年。”

    “乃我仙门最大阻碍。”

    “大世之争,宁可仙门不占便宜,也绝不能让他占到好处。”

    此时此刻,上清道人更加明白这点,他知晓顾锦年的可怕,立下不朽之言,今日顾锦年只怕的确要成圣了。

    而学宫当中。

    让无数人惊愕的画面再度出现了。

    不过这一次不是顾锦年。

    而是苏文景。

    他周围圣光环绕,光芒通天彻地,似乎要成圣了一般。

    而苏文景,也在不断诵念着顾锦年这四句话,他在理解,用自己的半圣之道,去理解这四句话的真谛。

    不止是他。

    还有不少人,稷下学宫院长,以及学宫内的一些大儒,也在反反复复念着这四句真言。

    包括一些前来围观的大儒,他们本身就天赋异禀,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当代大儒。

    所以当顾锦年道出这四字真言,他们的理解与普通才子理解的完全不一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故而有不少人得到了提升,有实质性的感悟。

    演武台上。

    顾锦年没有在乎这些人的变化,而是继续阐述心学。

    “今日立言。”

    “乃为心学。”

    “儒道一脉,自人族兴盛之时,便已诞生,为思想之道。”

    “孔圣之礼,划分人与野兽,人无礼,如同兽,礼道,为一切之根本,上敬父母,下爱儿女。”

    “亚圣之礼,乃为国礼,国家之礼,化解战争,平万世之太平。”

    “复圣之礼,乃为君礼,克制暴君,抑制昏君,君王之礼,苍生之福。”

    “圣人之道,为儒学之道,以重职治国,造福一方百姓。”

    “然,后世读书人会错圣意,追求利益,因官职之争,不择手段,因威望之争,形成学阀,诞生世家之祸,形成诸般阶级。”

    “今日,心学之道,便是为天下读书人,塑其文心,锻其文骨,定其文意,成其浩然。”

    “君子,应当明悟心学之道。”

    “知晓善恶,坚定前行。”

    “即可先知而行,不可行而后知。”

    “今日,吾顾锦年,定下心学七重境界,望后世读书人,明悟其道,人人如龙,知行合一。”

    顾锦年开口。

    心学之道,蕴含太多道理,他只能讲述开篇一段,将这个理念告知众人,后面的东西,随着自己的理解,包括其他人的理解,汇总成书,再慢慢传授下去。

    任何学术,也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成为主流,成为一种学问。

    而不是自己今天提出来,明天所有人都能学会。

    他出声。

    圣尺悬于头顶,荡漾万道浩然正气,圣光弥漫。

    “其一为困境磨砺。”

    “我辈读书人,自当遇困境,若遇困境,应当视为磨砺,不应当自暴自弃,选择面对,寻找先贤经文,与其对应,将自己的思想,寻出一条善良之路,方可成就自我。”

    “其二为顺逆心境。”

    “我辈读书人,应当拥有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顺者乘风,逆者沉淀,以无理,无物,无事之心,求见本心,见证本性。”

    “其三为立正心,走正道。”

    “心若不正,路则不通,正心之时,一切阔然,拨开云雾,先贤的光芒,照耀脚下,一路前行,无人可阻。”

    “其四为立定根本。”

    “明悟根本之处,顺从天意,寻求自然之道,万物之道,知晓一切之规律,将明见于心,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第五为心居高远。”

    “放开思想,我辈读书人,应当注视未来,不可拘于小节,于一时之利,从而忘却本我,心若不高,何谈君子?”

    “第六率性真实。”

    “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合一,寻求真我,抛开假我,以真实之面,对真实之世。”

    “第七守干净心,做干净事。”

    “良知既易,浮于六虚,上下直柔,未必为常,而变则宜也。”

    “此七境。”

    “明悟知,可通彻。”

    “懂得行,可抵达。”

    “若知行合一,选择良知,人人皆可成圣,亦人人如龙,续儒道万世之辉煌。”

    顾锦年出声。

    他将心学七境告知,而对于这七个境界,顾锦年认为自己处于第六境,至于第七境,还是需要沉淀,将一切放下,明悟真我,便可抵达。

    随着传道至此。

    刹那间。

    头顶之上的圣尺,陡然之间,爆发无穷圣光,笼罩天地。

    “这是圣人之道。”

    只是,就在这一刻,一道洪亮之声于稷下学宫响起。

    是一位大儒。

    他指向顾锦年,说话都颤抖,露出不可思议之色。

    “如此天象,自然是圣人之道,不说圣人之道,说是天命圣人之道,我也相信啊。”

    “这肯定是圣人之道啊,其他不说,光是如此恐怖的天象,都能明白。”

    “前辈,这貌似不需要去说吧?”

    一些声音响起,不少年轻读书人微微皱眉。

    这样的天象,他们自然明白这是圣人之道。

    这还需要说吗?

    可后者疯狂摇着头,甚至抓住一人的手臂,半天半天说不出话来,太激动了。

    “不,你们理解错了。”

    “老夫的意思是说,这心学,开创了人人成圣之路啊。”

    “这是可以让读书人皆可成圣的圣人之道。”

    “若明悟此心学,人人皆可成圣,拥有圣人之力。”

    “你们还不明白吗?”

    老者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半天半天才将这话说出。

    听到这话,众人这回坐不住了。

    “什么意思?这心学可以让人人成圣?”

    “要不要这么夸张?人人成圣之道?”

    “这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圣道?”

    “这不可能吧?”

    “人人成圣,这怎么可能?”

    哗然之声响起,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圣人之道’竟然是这种意思?

    人人皆可成圣?

    “老夫没有任何夸大。”

    “这是真正的圣人之道,直指圣意,人人成圣,不是夸大,而是事实,只要做到这七境,以知行合一为辅,抵达第七重境界,便可成圣。”

    大儒开口,他说着说着,呼吸都有些呼吸不过来,他算是第一个明悟这心学的可怕。

    看着对方如此激动,大部分读书人既是震撼,同样也怀疑,毕竟之前的造势在先,让他们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