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7章 豆腐文章 (第1/2页)
,聊斋狐婿 “依着环儿所言,我姐不可能沾染外邪。” “即便出衙也是去白雀庵进香,不会是在庙里染的外邪吧?” …… 晨光破寒雾,临安城外十里官道,县衙马车轧雪朝杭州府奔行。 该问的都已问明,车内众人各有思量。 丫鬟环儿不敢隐瞒,把夫人两个月来外出,以及见过哪些外人,都细致的讲述一遍。 听内弟琢磨,陆侯思问丫鬟:“你再想想,可有漏掉的?” 环儿低头回想疏漏,肩头随车与老爷一碰,蓦然想到一点疏漏。 她说:“夫人还见过一外人。此人是个六十岁的老婆子,乃南乡之人,一家都是磨豆腐的,与衙内杨七是多年邻里。” “本月初二,她来衙门给杨七送豆腐……” “夫人看豆腐做的水嫩,也想尝尝就买下一块。” “后来…夫人就喜欢上她家豆腐,最近天天吃,余氏每天来送。” 杨万山和内兄相视,笑道:“兄长让你想疏漏,你说豆腐做什么?” 环儿低头弄指说:“那就没有别的事情了,小奴就知道这些……” 陆侯正欲张口说话。 刘彦先他一步问道:“那婆婆家的豆腐好吃吗?” “好吃。” 环儿答说:“她家豆腐磨的可细了,又软有嫩,我见坊间都没这等好豆腐。” 陆侯闻言暗把口中之言收回。 刘彦却看到一个疑点,又细问其‘豆腐形状、颜色、口味’等等,听着就像是在研究美食。 环儿乐意与他说,绘声绘色描述那豆腐。 辰时,车入杭州东门,街市上人来人往颇为热闹,小贩沿街叫卖着早食。 刘彦、万山、环儿三人便在东街下车,官车继续载着陆侯去往府衙议事。 入城前,他们商议过‘进到西子城,官家先去府衙领旨议事,刘彦则去通判府等候那两位翰林钦差……’ “公子,奴婢可否同去通判家,我见见那位怜云小姐?” “听坊间说,通判千金,有倾城之貌,不仅知书达理,且精通医理,颇能与人治病。” “听说她还没嫁人哩,不知她嫁给怎样人家。” 同行这一路,环儿没少与刘彦聊话。 她挺喜欢这位不拘小节的大公子,与其讲话可不避尊卑。 杨万山道:“李怜云乃奇女子,岂能用世俗眼光看待她。据我所知此,小姐兼修道法,通阴阳,知鬼神事。” “真哩?” 环儿眼睛清亮。 前方领步的刘世才顾首说:“娘子可以同去通判府,不过你要帮着拿东西。我等上门,不能空着手,多少要带点礼数。” “还是世才心细,不知办什么礼物?我却忘了带银两。” 杨万山说话,提空袖给他看。 刘彦一笑指环儿:“她不是带了?买块豆腐也用不了几个钱。” “豆腐做礼?” 环儿惊大眼睛。 杨万山也没想到他要买豆腐当拜府礼,但觉此举非常风雅! 拊掌道:“世才果有奇思。豆腐乃清白之物,作为礼物送给通判府,则等同送‘一方清誉’,小姐定会欣然笑纳……” “论作人情文章,我远不如世才!” 刘彦笑了笑,却没与他说出买豆腐的深意。 他真意不在买豆腐做礼物,而是想看看府城有没有懂豆腐的人。 求教‘如何做水玉豆腐、羊脂豆腐’,‘如何作出临安南乡豆腐婆——余氏豆腐’。 他私下以为,陆夫人所食余氏豆腐,非凡寻常人能做出来的。无有鬼神之力,难磨出那等细腻豆粉豆浆。 刘彦按下心言不表,在东市请教商贩‘谁家豆腐最好’。 众人无不遥指南街说‘吴家豆腐坊’。 不多时,三人来到南城吴家豆腐坊。 见门口销售火热,作坊内热气腾腾,十多人分工劳作制豆腐,空气弥散着豆腐清香,诱人口中生津。 再看卖豆腐的,乃是两位女子。 一个年纪稍大,三十岁左右,面泛桃花红,有几分徐娘姿色。 另一个十六七岁,肤白清秀,眼眸清亮,身着粉花小袄。 她们乃本城有名的豆腐娘,都是豆腐坊主之女。 大的叫翠莲,小的叫玉莲,人称‘吴家大娘’、‘吴家二娘’。 豆腐坊主人不忍女儿外嫁,便招赘一个外来婿,添作大女丈夫。 打算明年再给小女招赘一夫。 而玉莲却有自家心思。 她平日自己读书,略有志向,想嫁个知书达理的书生,若了心愿就是跟着夫家过苦之日,她都心甘情愿。 刘彦一行在人群外看大娘二娘买豆腐,不急于插队购买,只在旁边与邻家卖茶翁谈问‘吴家豆腐’。 二娘玉莲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