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3章 大节奉义 (第2/2页)
喜钱。这就去!” 阿九笑着目送,转眸看眼燕儿:“meimei别站外面了,进来说话。” “哎!” 燕儿应声跨过门槛,款款道个万福。 阿九招手引她进后院去见公子。 刘府后院聚着一众巷邻,男女老少挤在正房门口,与房内刘公子、老夫人欢谈笑语,玉娘母女隐于背后。 见阿九带春燕过来,刘彦示意领到书房,与母亲说一句,便去书房相见。 片刻春燕从书房出来,面带高兴之色,走时不忘欠身一礼。 刘彦提袖点头,等她走后对阿九道:“王氏来时,迎她一下,叮嘱见老夫人,莫提过去恩情。” 阿九领喏,望外说:“不知陆夫人来不来。昨夜公子以文光安抚其胎灵,今日她心性该会好些,但求她来了,莫搅闹喜事。” “娘子多虑。” 刘彦回想昨日道:“陆夫人心性再坏,也不会在此封赏礼仪上搅闹。” 主仆说话,忽听院外传来明锣声响。 声音由远至近,跟着院里巷里嘈杂降下。 少时,福伯平儿入后院,告知老夫人、公子:“官家送封赏已至巷口。” 院内老少邻居喜笑开颜,分视刘家母子。 刘彦淡笑吩咐他们准备降香迎奉,随接母亲挽手出府。 身后众邻一拥而上,帮着平儿福伯挂鞭炮、抬香案,众声欢谈四起。 迎接皇恩御赐有一套礼数章程,高门大户礼数繁杂十多道,刘彦精简为两道,先是出门迎赏,后前院降香。 这般不失礼敬,亦省掉繁杂礼节。 见刘府大门敞开,巷子里铜锣声收了,众目齐望巷尾跨门而出的刘氏母子。 刘彦身过母亲,眼望一条巷。 两边百姓林立,中间衙门众官,包括陆知县、周县丞、范县尉、郭主簿、孙押司、韩都头、沈都头等二十余众人。 最前方有六名公人,为首两人持锣鸣礼。 身后四人竖抬匾额,匾额用红绸遮盖,另外还有两人端着御笔和黄金。 陆侯与左右县丞、县尉互视一眼,领步走到头前。 范县尉高喝一声:“皇恩到,刘世才接封!” 刘彦迈步上前,相距一丈躬身施礼,阿九则扶着刘氏行跪礼。 依大周礼法,凡有功名的读书人接封不用行跪礼,包括入公堂、见上官、吃官司,皆可以站着,此乃大周太祖皇帝钦定。 陆侯见他家礼数到了,接请天家皇恩,口念封赐圣旨。 圣旨乃翰林院草拟,文词皆是官话,大概百字,乃赞许他相助治疫,后段说封赐之号、封赐之物。 刘彦怀以礼敬,但心思却在天子书信上。 昨夜回来他读了天家玉书。 那封信写的颇有意思。 天子书中不用‘朕’,而用‘我’。 比如有一段这样写:“君子思出六法治疫,我读了之后深以为然,治疫不应只治人,还要医治民心……” 诸如这样的话,信中比比皆是。 读起来,好似远方旧友来信,全是质朴白话。 所以今早刘彦与天家回信,也沿用他的行文,写下八百字,连同汤圆一起交给杨万山,托他去府城转交两位翰林。 陆侯读罢圣旨,一声‘钦此’,刘彦收了礼数,阿九扶老夫人起身。 周县丞笑颜说:“天家封赐在此,请刘奉义查点。” 刘彦回笑抱拳,走到牌匾前,亲手扯下红布,见【大节奉义】四个御笔金字射入眼眸! 巷里众百姓并肩接踵,争先张望,交头接耳问识字的匾额写什么。 而刘彦感应文字金光入眼后,他身性那座尊经阁被套上红光,阁楼内亦出现一块同样的匾额! 他心灵抖擞,多半步近看御笔金书,暗道:“天子暗藏敕令,竟把四字施加在我身上。” “这四字,今后将伴随我终身了。” “他年我若有违【奉义】之号,必将失节灭道!” “古之帝王封赐,皆有敕令加身,赵王君对我是真封。”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