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5章 钱塘知县 (第2/2页)
怜云点点头,说起自己的看法。 大概一盏茶,画舫来到东湖水域收落青花舫上。 李怜云环顾船头船尾,却不见灯亮,也不见一人,试问舫主:“今夜不在此处开学堂?” 舫主笑颜收画舫入袖,牵引她飘身至亭阁上,手指茶案上展开的《山居图》,翻手撩开香火气:“meimei你看,今夜学堂开在里面。” 李怜云眼眸新奇,会心一笑,能看到画中山居汇聚众多女子。 刘世才身处花丛中,手持书卷与东湖神女谈笑风声,高谈阔论。 舫主邀请下,她缩小身形与主人牵手步入画卷,加入今夜听讲行列。 等李怜云再出画境,已过去四个时辰,茶案上香火早已燃尽。 一夜听讲,使她收获甚多,通悟不少六经妙理,问舫主:“明夜是否还开课。” 舫主立身画卷之上,看画内君子道:“这几日只要无事就会开讲学,meimei皆可来听。” 李怜云高兴点头,与她携手登画舫还家。 而此时,通判府前院客房内,钱塘县张涵正与随行钱押司、戚少先安排今日之行。 辰时天光亮,三人便跟着通判马车赶往临安县。 等他们到临安县衙,刘彦已在衙堂等候,这让钱塘县十分意外,暗叹‘传言不虚假’。 张知县见奉义,当即作揖施礼,纠正自己昨日错误。 刘彦并不计较这些,还礼揭过此话,直问官家:“究竟如何得罪钱塘君,闹江三妖与你可有仇系?” 面对在场众目,张涵坦荡回答道:“下官之所以得罪钱塘君,乃因克扣了三年祭祀之礼,把原来‘生祭六畜’消减去,只香火祭祀钱塘龙君。” “下官以为,他贵为上神,不会因此而计较。” “不想有一日,他变作老叟前来质问我‘为何私自克扣祭祀贡品’。” “我知老叟乃钱塘君变化,当时意气用事。” “说‘正直者为神,我已香火供奉,忌讳杀生祭祀,似生祭人祭这等陋习,早该禁止掉,钱塘君若是正直神明,就该有好生之德。’” “我说完此话,老叟甩袖离去,走时说‘那你以后也莫求他’!” “因此,我便得罪了钱塘君。” “至于闹江的三个妖物,我未与他们结仇。他们也不曾找我寻仇。” 听完他所言,在座官人各有所思。 周县丞道:“三妖往日也不在江上闹,忽然闹江……莫非受钱塘君指使?君家想借此事,迫使贵县去庙中请罪?” 杨万山追问:“钱塘君何时变化老者,找你质问?” 张知县答说:“乃去年十月十六。” 范县尉思虑道:“若是钱塘君指使三妖,何必等到今年?我看不似他指使,奉义以为呢?” 众目齐齐转顾。 刘彦落下茶碗,分看钱塘县说:“与其猜忌,不如拜庙一问。” “官家与君家交恶,不好去问,我可以代劳。” “不过,官家要写一封赔情书。” “官家应该知道,祭祀乃自古以来大事。” “岂能凭个人好恶私改礼祭,废千年礼法?如何不触怒神明?” “神明所在意并非几头猪羊,而是祭祀中的礼敬。” “官家就算要改,也要修书告知君家。” 刘彦说话点到为止,指出他错误之处,便不再说教下去,给钱塘县保留几分颜面。 堂内众官纷纷点头。 钱塘张涵头脑一明,亦明白何处得罪龙君,拱手说‘受教’,称:“学生当写赔情书,还请奉义代劳呈上。” 李通判拂须笑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世才帮衬,此事必能解。” “你等可商议行程,妖物为害一方,事不可拖延。” 刘彦点头,张涵领喏。 两人便在临安县堂商讨行程,定下今日去钱塘。 杨万山也想参与其中,毛遂自荐作陪。 定下诸事后,张知县便和钱押司先走。 刘彦领表弟回家告知母亲,只说‘今日想去钱塘看望表伯父、表伯母’。 刘氏甚是高兴,叫儿郎带些汤圆拜见长辈。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