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传_第二章 天灾降世万民哀 少年鹘丘初显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天灾降世万民哀 少年鹘丘初显才 (第1/2页)

    褚丰之子褚燕日渐成人,虽出身于农夫之家,却因广好交友,与同城中富户之子王当成为挚交,在王家私塾中也读过些诗书。但褚燕志不在文,专好武功。幼时便顽皮不已,常与同乡孩童游荡山林之间,登山摘果,入林狩猎,趟溪游水,田间打闹,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双腿修长,足健有力,能日行百里。身材壮硕,敏捷过人,爬树攀藤,犹如猴猿在林;翻墙踩瓦,好似猫踏棉絮;手持双棒,堪比剪刀裁锦;一人飞奔,万马难及。故乡人赠外号曰:飞燕。

    褚燕邻家有一子,与其年岁相仿,名曰:左校。左校身短体胖,食量过人,虽容貌不及褚燕,却天生大力。田间耕锄,可代牛司犁;日耕之地堪比乡人三倍有余。却因家贫,常食不果腹。褚燕好结邻里,常以家中余粮接济左校,左校感激不已。燕每出游,左校必伴其左右,生火架灶,探路取水,甘称褚燕为“大哥”。

    这一日,褚燕头裹青巾,牵着自家那一匹毛驴,准备到城中采买日需之物。左校闻讯,匆匆扒了几口饭食,便跟了过来。

    “大哥!大哥!”左校从村内一路小跑,向褚燕招手。

    “噢?小弟?”褚燕闻声,驻步回头。

    “大哥,你这是要去哪儿啊?怎么也不叫上我呀?”左校跑到褚燕跟前,擦着头上的汗珠。

    “哦,今晨我父让我进城采买,我看你那时还在酣睡,怎忍搅你清梦呀?”

    “嗨!有什么打扰!大哥只要出去,我就一定要跟着!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哈哈哈,好好好,我的好兄弟,来吧!跟我到城里玩玩去。”

    “好嘞!”二人结伴而行,前往城中。

    真定城内,驰道宽敞,屋舍俨然。此处地处山区,边陲之地,自有一番豪迈气概。雄风吹来,城上旌旗招展;万里无云,一轮烈日当空;远处群山连绵,山中藏龙卧虎;南边河水蜿蜒,好似蛟兽盘踞。如此之地,难怪是汉末人才辈出之所在啊。

    日已西斜,褚、左二人坐在柳树之下,饮水歇脚。

    褚燕曰:“看来今天是回不去了,我们索性就在城中耍上一耍,明日再说回家。”

    “好”,左校曰,“可我们怎么吃饭呢?”

    褚燕曰:“此处离王当家不远,我们去投他去。”

    言罢,二人齐向王当家走去。

    来到王家门口,弯月初升。王当之父,在常山任县尉之职,又有良田之收,家境颇丰。褚燕叩门,门人一看是他俩,便直接请进了院中,来见王当。王当正与塾师用膳,见是好友来访,大喜过望,邀请二人一同吃饭。

    “噢?原来是燕儿和校儿啊,上次为师教你二人的书可曾温习呀?”塾师方谦慈眉善目,抚须问道。

    左校一愣,只是傻笑,挠头以掩尴尬。

    褚燕正襟回曰:“先生所教之书,学生不以为然。我褚燕不求以文报国,但求凭武扬名。似那等‘之乎者也’文章,燕实不感兴。倒是先生家中的《诗经》,我独爱之,而诗中文章又独好秦风。秦风读来,只觉慨然大气,豪迈热血。如‘无衣篇’。将来我若当得将军,统领一军,必以此篇为军歌,以振三军之威。”

    塾师微笑抚须,颔首不语。

    王当举箸,对三人曰:“来,吃菜,吃菜。”

    饮食之后,塾师告辞,三人盘膝而坐,围灯夜谈。

    王当修八尺有余,面静无须,眉长目秀,实有三分女子之相。但为人豪爽,平日不以门第分人,上至其父同僚之子,下至山野村夫之徒,皆可与之同桌而饮,促膝长谈。尤其厌弃嫌贫爱富、贪官污吏,为人正直有节。然而,人不可貌相,表面看来王当似一儒生,其实,他内心尚武,与褚燕一样,也渴盼能以武建功。家有一张雕翎弓,能骑善射,这是褚、左二人所不及的,因为那两人皆农夫之子,哪有买弓养马的条件?

    王当问褚燕:“兄弟最近可有何打算呀?”

    燕曰:“前些日子,我去了趟赵郡,那里形势可不怎么好呀。”

    王当笑曰:“哦?何以见得?”

    燕曰:“沿途之上,土地干涸,庄稼今年必定歉收,倘若官府再苛以重税,必将饿殍遍野,说不定,会激起民变。”

    “嗯,我与燕兄所见略同。”王当说。

    燕问:“贤弟近来可从官府处闻得什么消息了吗?”

    “有。”王当用力吐出了这一个字,接道:“巨鹿人张角的太平道在冀州已发展的声势浩大,信徒足有百万之众,而朝廷对此却默不作声。燕兄试想,这一旦天灾而至,呵呵,人祸也就不远了。”

    褚燕默不作声,左校发话了:“他们叛变,关我常山何事?我们老老实实的种地不就成了?”

    褚燕冷笑一声:“一旦叛乱四起,就是给你良田千顷也绝收不进一粒粮食。你想,若是贼人荷戈持戟,抢你口粮,烧你房子,你又能怎样?你只身一人手无寸铁,纵有两膀子力气又怎敌千军万马?”

    左校大惊曰:“啊?这么严重吗?那,那我们要怎么办呀?”

    褚燕曰:“办法不是没有,我们可以代乡里百姓进言,著成‘万民书’,面见刺史大人,请求轻徭薄赋,以减民负,唯有如此,可安民心,才可保我常山百姓免遭祸乱。”

    左校曰:“嗯,大哥所言极是!”

    王当曰:“我也正有此意。”

    褚燕点点头:“好!既然如此,事不宜迟,咱们十日之后,南门会合,带足干粮,一同前往邺城,面见刺史。这十日之内,定要集成‘万民书’!”

    “好!”二人齐应。次日,王当召集众家丁仆从,自城北向城南沿途宣扬,称为常山百姓面见刺史请求轻徭薄赋,恳请乡亲父老签字画押,著成“万民书”以奏官府。百姓闻言,争相签字。褚燕、左校自城西向城东,沿途亦是如此,城内沸沸扬扬。第五日,褚燕出城西,左校出城南,于城外收集“万民书”。十日之后,布帛、竹简之物已达五车之多,褚、左、王三人在常山名噪一时。三人出发之日,百姓携粮箪水,为之送行。褚燕见到此景,心中不禁感慨:“百姓之愿如此,我等三人肩负桑梓之重托,必当得成而返,绝不辜负乡人!”

    三人同行,有王家随从六人、褚燕乡里少年十二人压马车五辆,上载“万民书”,赶赴邺城。来至赵郡境内时,沿途田野风吹沙起,土裂成纹。土路之上,竟有尸体横陈,所见百姓无不面黄肌瘦,每日月出之后,不知又有多少饿死的孤魂沉下地府。而远处山林村野之间,仍可传来阵阵鞭笞之声,暴吏面似阎罗,黔首跪地哀求,为征赋税,吏卒们夺走了百姓缸里仅有的口粮。老妇烂褛破衫,长跪黄土之上,嚎哭叩首,以求苍天给一条活路。老汉啖土啃草,昏死于陇上田间。褚燕见于目、闻于耳、痛于心,捶地愤然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此生不求富贵,誓与百姓同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