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78、九月开学季  (第2/2页)
   坐在沙发上的郑父抽着烟,侧目瞥了苏松屹一眼,隐隐有些敌意。    不知道为什么,苏松屹总感觉这个叔叔对自己好像多了些成见。    “在楼下等我就好了啊,不用爬楼梯上来的。”    郑雨婷走过去,轻声说道。    “你拎着行李箱不好下楼。”    苏松屹温柔地笑着。    六楼的楼梯房,拎着满满当当的行李箱下楼,对女孩子还是有些吃力的。    “收拾好了吗?”    “嗯,好了!”    郑雨婷背上一个旅行包,一手拎着行李箱,出了门。    苏松屹很是自然地从她手里接过行李箱。    “爸,妈,我走了啊!”    “赶紧滚,赶紧滚!麻溜点!”    郑母摆了摆手,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嫌弃。    什么女儿是贴心小棉袄,胡扯,明明是黑心棉。    郑雨婷的脸色垮了下去,出门前还是不忘叮嘱了一句:“承光平时在他们学校后面那个小巷子里的网吧上网,那里网费便宜。你们平时多去看看,还有城东的寻梦网咖,新开的,最近做充值优惠的活动。”    “嗯!”    郑父只是应了一声,没说话。    等两人下了楼,他才开口说道:“老婆,去把我的七匹狼拿出来,我说大清早怎么就没看到那小崽子,原来又是去网吧了。”    下楼,上了吕依依的车。    郑雨婷从包包里递过去一包虾干。    “谢谢!”    吕依依微笑着,道了谢,在车里当着她的面撕开包装吃了起来。    “很好吃。”    听着她的话,郑雨婷感到有些欣喜。    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路程,变得轻松又惬意。    ……    九月,作为全国闻名的四大火炉之一,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武汉的夏天是难以忍受的酷热。    这份酷热到了九月也没有消退的迹象。    但是很快,这份燥热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气温就会骤降。    所以就有武汉只有冬夏,没有春秋的说法。    武汉大学位于武昌区的八一路,坐落于珞珈山。    吕依依带着苏松屹和郑雨婷进门的时候,就能看到校门上纂刻的几个大字,“国立武汉大学。”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非常开阔。    “武大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    “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    “张之洞这人很有意思,他是清朝帝制的拥护者,但他创建的湖北新军却成了封建帝制的掘墓人。”    “说来也有点讽刺,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用的就是他研发的汉阳造。”    武汉是个革命色彩浓郁的城市,来到这里,吕依依也颇有些感慨,和两个孩子谈了下这所学校背后的历史。    “阿姨你懂得很多,知识面很广啊。”    郑雨婷不禁有些感慨。    受过教育的人就是不一样,吕依依给她的气质和印象都很好。    不像她mama,没受过多好的教育,聊天的时候也总是存在巨大的文化断层和代沟。    “这些都是常识嘛,湖北湖南的,应该都是知道张之洞这个人的。”    吕依依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之前有部《张之洞》的电影无人问津,在网上甚至有很多人在问张之洞是谁。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员之一,他创办的汉阳兵工厂就在湖北境内。    张之洞还是近代新式学堂的开创者,为近现代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    除了武大,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这三所历史悠久的高校也经由他创办。    湖北湖南两省的人,自然对他比较熟悉。    带着两个孩子完成新生入学报道,吕依依驾车带着他们在校园里转了两圈。    雪松繁茂,樟树高大,还有大片的石楠和梧桐。    白墙蓝瓦的建筑在山体和绿荫里若隐若现,校园是很美的。    在经过医学院门口时,在绣球树下,郑雨婷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狐狸。    “那个是不是就是武大的小狐狸啊?”    “应该是的,它好像是叫珞珞”    苏松屹微微笑着,也有些拿不准,不记得它是不是叫这个名字。    “是叫珞珞。”    吕依依笑着颔首,带着两个孩子去买了各种生活用品。    苏松屹之前给方知嬅买过的东西,吕依依一样不少。    还顺带买了花露水,防蚊虫。    指甲钳和采耳勺,以及插座这种小物件也考虑到位,还买了防晒霜和治湿疹的药。    “武汉太阳很辣,过两天军训,还是涂一点比较好,防止被晒伤。”    “知嬅嘱咐我,武汉湿气重,怕你不适应,腿上长湿疹。”    苏松屹心里在感动之余,还是觉得自己不够细心。    郑雨婷在旁边听着,更加羡慕苏松屹了。    唉,这是别人家的mama。    随后,两人各自抵达了宿舍。    宿舍门打开的那一刻,一个戴着眼睛,长相斯文的男生见到了苏松屹,挑了挑眉。    “哇,我们宿舍的,都这么帅啊!”    普通话不算很标准,有一股港片的味道。    “你好!”    苏松屹笑着挥手,宿舍里另外两个室友也一齐看了过来。    进门右手边的床位处,是一个皮肤白得有些病态,很瘦,长相很清秀的男孩,看起来颇为帅气。    穿着白衬衣,很干净。    书架里摆放着顾城的诗,还有泰戈尔的飞鸟集。    右手边第二个床位,正拿着抹布擦拭着桌子的男生,个子很高,很壮,下颚有一颗痣。    他和一旁的爸爸说着什么,苏松屹能听得出来,是关中话。    他和进门同苏松屹打招呼的那个学生,爸爸mama都在,一起忙碌着,帮忙铺床。    那个白净的瘦弱男孩有些孤零零的,是一个人来的。    吕依依去了左手边第二个床铺,和其他孩子的家长一样,帮着苏松屹铺床,整理床单和被套。    母子俩一边忙碌,一边笑着和大家闲聊。    从他们的聊天内容中,苏松屹大致了解了其他三位室友的信息。    那个进门就比较主动热情的男孩,叫做欧阳源,来自广东。    很少说话,只是微笑的白净男孩叫做江岑,来自苏州。    最后那个说着关中话的男孩,来自陕西宝鸡,叫做陈辉。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最终因为某些奇妙的缘分,聚在了一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